我写的诗评及主旋律诗
(2009-07-27 19:10: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个人感触 |
我写的诗评及诗
最近,应原来红袖添香的编剧漱玉网友的约请,为她的诗歌新写了一篇评论(附后)。她说是《中国电力报》需要专文,介绍她的电力诗,当她打电话来的时候,我是底气充足的。因为她的诗的确有让我共鸣之处,她的一些独到的工业的发现,令我心有戚戚矣。于是很乐意地接受了她的约请。
她把她的一些近作传来,我很快把评论给写好了。周日在家,在电脑里一不小心就码到了二千字,第二天修改了一下,想压缩一下,达到报纸要求的一千五百字,但最终失败了,也放弃了努力。传给她之后,得到了她的大力肯定。心中既有几分得意,也有几分惭愧。得意自然是得到对方的称赞,但愿不是用肯定来安慰我的。呵呵。惭愧的是,受评论字数的限制,好像没有尽兴,说的也不很到位。
最近,单位里组织征文,每个单位要求出一篇。这种内部系统的征文,又让我手痒难忍了。看到漱玉的工业题材诗,能如此的驾轻就熟,又促动了我一试之心。当然,不排除如果能够在系统内胜出,也有不错的奖励。于是,决定这一次“重在参与”一下。
以前总行也举办过多次的征文比赛,当时都没有参加,因为我知道这只能是一种限制很死的题材,几乎是在螺丝壳里作道场,写作的难道是相当大的,应该可以用绞尽脑汁来形容。
这一次,为了找感觉,特意把漱玉即李炜的诗集《生为女子》细读了一下,意图从中寻找一点灵感。
几乎用了三天的时间,才找到一个切入点。我感到,金融部门,毕竟没有电力工业那外在的宏大的气势,无法像李炜电力诗那样,寻找客体与喻体之间的对应与对比。因此,一直找不到一个好的抒发点。
看看李炜很举重若轻地就把自己代入到电力工业的外在环境中,我也试图以我为视角,表达与我与一个领域的关系,于是,好不容易,想到了这样一个主题“我是中国银行报表中的一个跳动的记忆。”
但当我动笔的时候,才知道,李炜看似很轻松的个体化对工业环境的反观与映衬,并不是容易作的。我实在无法作到以一个个体的视角,去讴歌与赞美。
最后无奈之下,只得放弃了李炜式的写作风格,又回到了一个鸟瞰的角度。就是现在这样的结构。
但后半截几乎写不下去的时候,又把原来写的半截诗,也就是“我是中国银行报表中的一个跳动的记忆”,给接上去了,总算把诗给凑了一个整齐。
当终于搞定的时候,我已经昏天黑地了。这几乎耗去了我四天在班上的时间,写的太累。
不管怎么说,我把它报上去了。有没有好的收获,也不去计较它了。至少我完成了一个任务,但缺点也是明显的,过分宏大,而没有细节。
浮上水面,大喘气一口。
小女子点亮的光明颂
初读李炜的电力主题的诗,我就有一震的感觉。我觉得她的诗中,倾注了一股电流般的震颤感,往往在不经意间,给人一种蛊惑般的力量。
为了她诗中那股令人按捺不住的电力的震颤感,我写下了第一篇诗评。承蒙李炜不弃,这篇评论收在她的第一部诗集《生为女子》中。
李炜在她的诗集中,强调了她的小女子的身份,在我对她的有限的了解中,我知道她是陕西蒲城发电厂一名普通的女工,而且还是一名三班倒的工人。作息时间的颠倒,显然影响了她的健康,有一度时期,我听说她生病在家。无论是从外表上,还是在心理上,她都维持着一个小女子的心态与立场,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娇娇弱弱的普通女工,却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讴歌着她所在行业最值得骄傲的产品——光明。可以说,“光明”一词,是她的电力诗中出现频率相当高的关键词。她的诗意的阐发,竟然大多数与“光明”息息相关。
“无论我身居何处
内心最深处
总有一处是属于电厂
属于电网
那些光明讲述光阴的故事
终将流淌的是电力工人的血和汗
跳动的是最初的激情”(《 最初的激情》)
对光明的赞美,是诗人们乐于去表述的,但李炜显然没有像其他的诗人那样振臂一呼,以口号的方式礼赞光明,而是把光明的意象,融入到小女子的情感中,这就使得电力这一富有阳刚的行业,与小女子的细腻,呈现出一种对抗与谐和来,也正是这种电压般的强烈反差中,我们看到了李炜那殚精竭虑的精致的诗意。
其实这里涉及到诗意产生的缘由来。应该说,李炜捕捉到了诗意产生的最本原机制。诗味,实际上强调的就是一种反差,在两种意象的比较中,揭示出内在的联系,而这种反差的距离越大,诗的震撼感就越浓烈。“,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一句诗中,极其完美地体现了时、空的巨大反差。李炜诗意的撷取,来自于她敏锐的对诗歌意象的反差的感受与表达。比如,她有一首《乡下的玉米和城里的玉米》正是通过城乡同一种植物的反差对比中,揭示出她对生存差异的独特发现。
我觉得李炜电力诗的反差元素有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我觉得是壮阔图景与纤细柔情之间的反差。李炜在诗中,一直感叹着“火电厂这个工业时代的大家伙”,这是电力工业的本质特点,但李炜并没有鸟瞰式地俯视着电力工业,而是始终在她的观望中,倾注了细腻的柔情。在作者最新作品《750电网舞曲》中写道:“星光顿时黯哑/月色便正好,洒着清辉/清瘦的身影沿着/西北高原的沟壑/描摹静谧的银线。”在这里,穿行在西北高原上的电网是壮阔的,我们也从作者的勾勒中看到了一片波澜起伏的雄伟图景,但是,这一幅全景图,作者却置于“静静的夜”中予以凸现,用“静谧”来反衬电力的激情。在她的诗中,最典型的意象,就是火力电厂那高高的冷却塔、雄伟的厂房、燃烧的炉膛,还有那电钮、数据线、安全帽、焊花,这些工业文明最典型的意象,无一不被作者赋予了女性温柔的润泽,从而使她的纤弱的诗行,与那幅辽阔壮美的大工业图景相得益彰,反差中产生和谐,碰撞中激发诗意。
其次,我觉得是工业冷色与生命温暖之间的反差。工业的运行机制是它的钢铁、机械还有制度,这决定了工业是拒绝柔情的。但李炜却执着地发现了工业体制下生命丰富的潜流。“冰冷的机器/能发出温暖的电流”,这是作者对电力工业的独特发现,“冷与热”的反差,正涵盖了电力工业的最基本的生产原则,而李炜更在对电力生活的倾情关注中,揭示出生命温暖对于工业冷色的补充与升化,于是在诗人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台机器是我的姐妹》、《在诗意的电厂自由呼吸》等富有人情味的诗篇,本来充斥着冷漠话语的工厂,在作者笔下,带着一种生命的暖意,从而与作为工厂人格主体的生命,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震与谐和。于是在作者笔下的,那高高的冷却塔,可以“感知你温暖的胸怀”、“仔细聆听你的豪言壮语”,对一台机器,“我每天依然测试她的体温/如同测试不可预知/茫然的未来,”冰冷的工厂,因为作者生命的融入,而焕发了最贴心的体温。作者的诗行,拟人化般地改写了大工业最冰冷的外貌,这折射出作者以“天人合一”的精神诉求,诠释了人类加盟于工业文明之后所带来的人机休戚与共的新型关系。
再次,我觉得是机器文明与个体意志之间的反差。这一点,是李炜诗中最为独特的发现。机器文明需要的是服从,是制度控制的严谨。李炜深刻地明白这一点,她在诗中写道:“我是电厂旋律里跳动着/简单,重复的音符”,“我是电厂血管里的一滴血”,但作者却顽强地抒发出个体生命对于工厂的决定性意义。“我和我的蒲电一直在努力/感受着安全的美丽/因为只有我是安全的/我的蒲电才是美丽的幸福的。”这是我非常激赏的诗句,在传统意义上,个体生命的安全是依托于工业文明体系的,但作者却在这里强调出生命价值凌驾于工业文明之上,体现了一种最嘹亮的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同时,我们从中也可以触摸到作者把自己的安全与工厂安全捆绑在一起的无畏精神,显然作者是在用“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的工作方式,维护着工厂的安全,在这样的反差性的诗意表述中,凸现了一名现代大工业体系下普通工人的责任感与自豪感。
李炜喜欢“女子”这个称号,这从她的第一本诗集的名字中可以看出来。但这个弱女子心里,却燃烧着她所在行业那般灼热的诗情的火焰,这本身就与她自身产生了一种鲜明的反差,从这个意义上讲,她以她每天工作着的存在,谱写了电力战线最华彩的诗情现实。
中国银行的红色记忆
习惯了在草绿色的Excel上读取中行的进步与发展
习惯了在淡绿色的WORD上书写中国银行成功的轨迹
习惯了在洁白的底衬上感知中行的一片冰心
但有一种颜色更让我为心动,让我为之心跳
在黎明的光线中
是中行最鲜艳的红色与曙光亲吻拥抱
在朦胧的暮色中
是中行那一抹灯笼般的殷红穿透了上涨的夜潮
那是一份纯洁的红
融入到外圆内方行标的每一寸肌里
那是一份燃烧的火
辉映了中国银行自1912年诞生的每一个征程
从撕碎大清龙旗的壕堑里
中国银行迎着辛亥的号角
屹立起现代金融最初的峥嵘
从此开辟一曲灿烂的中国梦想进行曲
即使在茫茫九派流中国的风雨之中
即使在日寇铁蹄践踏的威胁中
中国银行也未曾偏离国家兴亡、金融有责的职守
抒写着致立于国家振兴的赤子情操
当共和国迎来雄鸡的报晓
中国银行与伟大的新生祖国一起脉搏共跳
那五星红旗上一抹鲜艳的朝霞
映红了中国银行那面向旭日的行标
共和国领袖也曾用他的诗情浓郁的笔触
龙飞凤舞中深情写下对“中行职工”的祝福
把以人为本的理念
融入中行不断更新的日报
在春天草绿色的故事里
中国银行挥洒着与世界接轨的自信与自豪
迈向世界500强的扎实步履
成为大国崛起最形象的写照
从没有忘记血脉中传承自方孔圆钱的五千年风骨
从没有消退那一份与旗帜同行的激情燃烧
在应对金融风暴的乌云与咆哮中
中国银行与国家一起经受了一场新世纪的大考
因为那份红——是属于火的颜色
我们在中国银行的记忆中感受到最明媚的暖意
那是纯真的忠于国家的朴质追求
支撑起了中国银行最值得书写的自豪
因为那份红——是热血的颜色
我们在中国银行的历史中读懂了奉献的舞蹈
那是几代人连绵不断的挥毫泼墨
绘就了中国银行永不止息的奔跑
我,是中国银行薄册中一个跳动的记忆
走近中行的每一个日子
我与那灿烂的红色作一次次深情的拥抱
我的人生里从此烙印下永不褪色的骄傲
每天,当黎明刷新中国银行的报表
我感受着中行的脉搏
与指数、牌价还有创造一起
开始了中国银行一份新的工作日报
一个个像我这样跳动的工号
携手成中国银行敬业的浪潮
心中奔涌着那朵朵红色的激情
共同把中国银行的未来创造
因为这份红色的亲近
我觉得如此贴近时代巨人的心跳
因为这份百年的荣光
我感受那源远流长光明的普照
走近中行的记忆
我像走近共和国的红色廊桥
引领着我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为壮大了的祖国递上一份金融的业绩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