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成龙》:戏不够,歹徒凑

标签:
杂谈 |
《寻找成龙》:戏不够,歹徒凑
《寻找成龙》这个立意,显然来自于成龙所扮演角色的传奇性质,而成龙的传奇,永远局限于一种电影的虚拟环境里。这种虚拟环境,我们在《寻找成龙》的第一幕里,其实已经看到,那是属于古装戏的范畴。如果跳开这个范畴,那只能是一种追星族的类似行为。就像刘德华的粉丝呼天抢地地跑到香港,最后弄得各方人士方寸大乱。从中可以看出,隔着银幕的追捧,显然是一件极佳的好事,因为这最终事关票房,但如果超越了银幕,来到幕后,寻找影像的幻觉,那注定是一场空。
因此,有了这样的前提,《寻找成龙》这样的立意,注定是尴尬的。因为成龙的存在,只有在银幕上才是神圣的英雄的,如果在生活中不切实际、煞有介事地去寻找成龙,那只是一种疯狂的行为。
《寻找成龙》安排了一个寻找成龙的故事,其情节自然是虚构的,但却套上一个真实的演员——成龙的姓名,便使得电影的定位相当的令人困惑,你说它是一部传记片吧,电影的主角——一个南洋的中学生,是一个莫须有的人物,你说它是虚构的故事吧,它里面出现了一个说着台词的真实身份的成龙。影片里的成龙,根本不是真实的那个成龙,而是一个艺术形象,是剧本里的一个角色,比如成龙的一些优良品质,如尊敬老人啊,富有亲和力啊,向粉丝主动发送照片啊,这些近似崇高的行为,竟然是剧本中设计的虚拟情境。所以整个电影就像一个四不像,你说它是成龙电影吧,这实际上与成龙根本沾不上边,成龙仅仅在里面客串了一下那个粉饰了的自己。这种多重的困惑,也反映出《寻找成龙》仅仅显现出的是一种短期行为的野心,它根本不是打造一个经典的影片样式,而是抓住成龙品牌的炙手可热的风头,急就章地打造出一个挂成龙的洋头,卖着无关狗肉的捞钱快餐而已。
当我们剔开《寻找成龙》中那个寻找的主题,就会发现,影片里的主要情节,竟然是一种路遇式冲突的大拼盘。在寻找成龙的动机下,却展现了主人公张一山寻找过程中的奇遇。而这种奇遇,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发现,竟然是以牺牲“北京欢迎你”的沉重代价来实现的。
《寻找成龙》中印尼华人男孩张一山到国内寻找成龙的动机,是因为他在学校里受到欺负。影片避重就轻地说张一山仅仅是因为成绩不好,才受到同学的指责,而这个动机能够成立吗?我们甚至怀疑把张一山所处的位置放在印尼,电影编导原来可能是另有深意的,我们知道印尼的数次排华的屠杀,给予华人以重创,究竟要有什么样的力量,才能迫使一个印尼华人男孩有那么大的决心与勇气去向成龙学习武功,从而“回去打败欺负自己的人”?显然影片中所构造的那个融融泄泄的印尼校园环境,难以促成张一山的习练武功的动机。从《寻找成龙》中回避对现实环境的真实严酷性,就可以看出,《寻找成龙》恰恰在本质上,远离了成龙影片里那种置人物于异常尖锐残酷的环境里进行塑造的模式。习惯了成龙在影片中屡试不爽地打造出的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风范,再来看《寻找成龙》中的对真实环境的软化,我们就觉得这样的影片,明显在矛盾冲突的烈度上,低于成龙影片的平均值。
《寻找成龙》里的清水观的故事,只是一次对古装戏的鹦鹉学舌。但在武侠剧中觉得颇有趣味的矛盾冲突,放在现代情境下,竟然是如此的格格不入。张一山偶然来到清水观,巧遇一个小道姑,两个人从矛盾冲突,到最后结成好友,耗去了影片的四分之一篇幅,但这一段情节,只是电影路遇流水帐的一部分,根本无关整个电影的逻辑情节推进,最后这个小道姑也知所终了。电影解释她是戏校学生,到道观里看姑姑的,不然在现代情境下,无论如何不会出现这样一个只有在古典武侠剧里才会出现的角色形象。
在张一山接下来的历程中,我们看到了一幅下层社会的阴暗图景。我们看到在北京的街头,歹徒公然出入,相互配合,成群出入,窃取财物,张一山结识了这个歹徒团队中的女性,仅仅因为他像这个女性扒火车而死去的弟弟。通过这一段回忆的叙述中,我们看到,犯罪团体干的是一种杀人越货的勾当,甚至可以连连袭警,连警察也徒呼奈何。最后,那个女警察,竟然被歹徒打伤入院。与印尼段落的阳光相比,北京的现实环境,实在令人不敢恭维。而张一山回到中国,本来是想学到不再受人欺负的武功,没想到,却在北京体验到在中国更需要武功才能生存的残酷真理。
影片里的北京这一段遇险,实际上更像是电影编导为了使情节有一个敌对方而炮制出来的一个偶发性冲突。固然这一个立足于中国现实土壤里的黑社会,使得张一山寻找成龙的途中,有了起承转合的矛盾纠葛,但从另一方面而言,却使电影的主题陷入了尴尬。恰恰是影片里的那个女警察,质疑了成龙的价值,说成龙玩弄的只是花拳绣腿,否定了成龙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用现实的价值,来否定影像与想象力的意义,这使得电影在主题上,实际上走到成龙电影的的反面。影片里的成龙,实际上被影片里的北京现实给否定了。我们看到,就在成龙光鲜地出现在公众面前的背后,却是小警察用生命的代价,与穷凶极恶的歹徒展开生死搏斗。成龙在银幕上制造出英雄的幻觉,但在现实中,却在前呼后拥中,被包裹在一种鲜亮的外壳里。打着成龙的招牌反对着成龙的价值,竟然成了这个影片的叙事策略。不知成龙读懂了电影的内涵乎?
《寻找成龙》的情节线索过于薄弱,内容也显得太平铺直叙。路遇类的影片,最通常的设置,就是莫名其妙地卷入到一场纠纷中(比如得到一个芯片,无意中拍到一个影像),但在《寻找成龙》中,竟然是遇到一起小偷事件,就揭开了一窝恶势力,好像一不小心就能触摸到凶暴的歹徒,影片的故事内在动力,已经弱化到成为由偶然性概率决定的狭小事件。而值得注意的是,影片里人物用语恶劣,出口都是一种恶狠狠的语言,也令人反感,包括男主角张一山对奶奶的那种莫名其妙的口气,这些基本的语言修养,难道也需要文化的培训吗?包括那个女警察对张一山的出言不逊竟然出脚“不客气”,未免有一点太过了吧。这一切毛病,都是中国电影里的那种常规易见顽症,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也根本不是经常用“神经病”等等禁语进行交流的,本片电影镜头上,不凡娴熟流畅的特点,但故事情节仅相当于一部电视剧的容量,实在难以撑起观众在电影院里的观赏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