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背上的法庭》:法律与中国现实的龃龉

(2006-12-06 12:35:13)

《马背上的法庭》:法律与中国现实的龃龉 《马背上的法庭》:法律与中国现实的龃龉

 

这部电影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竞赛单元大奖,当然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但这个奖项估计不会是一部纪录片奖,因为《马背上的法庭》从头至尾太像一部原生态的纪录片,无论是摄影风格、人物基调、故事情节,都是搜罗了一地鸡毛的原生态的素材,平平淡淡地堆砌在一起,它的叙事风格,太像是“走遍中国”之类的纪实片。

猎奇性构成了整个影片的趣味所在。影片表现的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一个马背上的法庭走村穿寨的故事,主要人物就三个人,老冯,老杨与阿洛。电影的视角,显然是以年轻的大学生阿洛为视点的,他是第一次随老冯与老杨进入到丛林中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使他的观望的猎奇性得到了保证。

这种观望者的身份,正寄寓着导演的观望态度。由于是观望,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视野观看中国的乡村,特别是这种少数民族聚居在一起的乡村,观望者是游离在外的,他所看到的只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奇怪的事情,于是,影片中的阿洛处处表现出对眼前所见所闻的不理解,在他的眼中,老冯是不可理解的,他用法律之外的小智慧,来了断乡民之间的恩怨纠纷,比如村民们为一个罐子的归宿而争执不下,使法庭陷入僵局,老冯采取的办法,是好罐子破摔,然后自己掏出钱来,平分给争执的双方,化解了争执。同样,两拨村民为猪拱骨灰罐引起纠纷的时候,老冯是让对方以牙还牙,甚至为了平息事端,老冯也亲自牵猪送去,出尽了洋相。

在这里,观望者用现代法律的框框条条来套用中国的千变万化的现实的时候,必然出现一种教条化的不理解。

影片中的老冯显然没有运用法律所需要的公正性,他采取的是一种和稀泥的办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的身上,有一种特有的农民的智慧,他知道农民的心理与心态,所以,他一方面是法律的象征,另一方面,他往往绕开法律本身,用法律之外的办法,解决纠纷。

阿洛是一个刚刚分配的大学生,当代中国的复杂性,在他的脑海里是没有概念的,他所学的是一种清规戒律的教条,而这些戒条如果一本正经地运用到中国的现实中去,肯定是行不通的。很多情况正是这样,当马背上的法庭在乡村里正式开庭时,那种法律的威严根本不能形成应有的约束与效力,而没有效力的法律,注定是没有用的。老冯正是深谙中国的乡村现实社会,与其捧着无用的法律教条而不能起到应有的执法作用,不如采取一种变通的办法,解决矛盾,维护现有秩序继续往前进行。

因此,阿洛与老冯之间的对立,实际上也是中国法律的严正性与老冯的这种变通性之间的矛盾。阿洛对老冯的不满在逐渐积累,最后,因为阿洛不同意老冯再次和稀泥,与老丈人闹翻,老冯劝说阿洛与丈人取得谅解,但阿洛坚持以法律的态度对待此事,携带未婚妻一走了之,并且彻底瓦解了老冯的和稀泥的一贯准则。

电影到此嘎然而止,那么,阿洛与老冯的冲突的结果会是如何?在影片中的交待来看,阿洛秉承着法律的公正性与严肃性,不求通融,说一不二,反而显得生硬教条,处处碰壁,倒是老冯这种和稀泥战术,屡试不爽,虽然他自己往往扮演了一个法律不应该扮演的小丑角色,但却非常有效。

电影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是法律的框框条条与现实的丰富多彩之间的巨大落差,这种落差之间,凸现出的是法律的盲区。很多情况下,法律看到了苗头,但却无能为力,法律往往要看到一个结果出现的时候,它才能行使自己的惩戒的实质。陕西那个杀死九男一女的邱兴华,其实人们早就看到他身上的暴戾成份,但是,法律在他没有杀人之前,不会介入其中,对他的行为予以阻止,而当法律介入的时候,却已经为时已晚。

在法律与现实的盲区之间,依靠什么来解决?实际上,我们看到,电影中的老冯这种和稀泥的战术却是非常有效的,它把矛盾用一种非法律的办法予以消灭,碾压去生活中发生碰撞与对立的格格不入,于是,本来尖锐的锋刺变得像鹅卵石一般光滑,原来蓄积的破坏的势能不见了,至少在影片中我们看到,老冯成功地平息了邻里纠纷、亲属矛盾。

可以说,老冯的久经风霜的脸,刻印的是法律与中国现实磨合后的独特中介面。这部电影的最独特的发现就是在这里。但是,电影仅仅是照相式、猎奇般地记录下这种社会现象,而没有对其作出更深刻的点醒,电影中娓娓道来,犹如中国的白描手法,提出了一种社会现象,却没有对这种现象作出更多人为化的解读。电影采取的结构也是一种敞开式的结构,可以说电影在叙事节奏上没有起伏,没有波折,一直以一种宠辱不惊的叙事基调,交待一个没头没尾的故事,这实际上是剧情片的大忌。当阿洛与老冯在最后矛盾激化而分道扬镳的时候,电影也完成了它的整个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给人一种极不完整的感觉。我们知道,一般剧情片,不同的性格、观念之间经过磨合之后,总会产生一种妥协与相互退让的认同,也就是说不同线索与人物之间有一个共同的契合点,让矛盾与纠葛恢复到一种平息的状态,这种结构模式以好莱坞“最后一分钟营救”最为典型,但在本部影片中,我们看到,所有的矛盾,依然保持着原生态,阿洛在对老冯的观望中,不仅没有拉近两个人的思想距离,反而使他们终于对立激化而南辕北辙。这样的情节结构无疑是相当失败的,电影在这里实际上表现出的是立场上的困惑,既不敢以法律的严肃性,来否定老冯的处世态度,也不敢以老冯的如鱼得水,挑战法律的至上权威,电影中似乎存在一个软肋,不敢作出更深入的批判,它仅仅呈现出一种千奇百怪的当代中国乡村众生相,提出了一种法律与现实的龃龉与尴尬,而却不敢把这种现象升化为一种更深刻的观念,一种更主观的看法,于是,电影反映了问题,却不敢深入地探讨下去,使电影陷入一种轻飘飘的猎奇的表象中,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创作者为了避免自己立论的正确,放弃了对人物取舍的主观意图,而使电影有意地呈现出散点化状态。

你这样表现并不是不可以,但是,你的电影却十分不符合观众的观看趣味,谁都不愿看一部只罗列现象,而没有把这个现象牵连成一个有机情节的电影。

在镜头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一贯采取的拍摄办法,就是镜头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冷眼地注视着剧中人物。影片中的老冯就是一个被冷漠观看的人物,摄影机以一种远距离的、少运动的观看,忠实地记录下老冯的那种疏离化的动作。电影对镜头里的老冯一直以一种怜悯的角度,外在地记录下他的怪异成份,而这正是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一直采取的叙事风格。电影既像是欣赏老冯身上的泥土般的魅力,又要体现出镜头的超然性,这基本构成了中国当代电影中一种很生涩的镜头风范,也是令人大倒胃口的电影风格。

这种外在的观望,就是始终把人物置于一种中、远景的范围内,很少表现他的目光,他的表情的微妙的流动,人物在剧中也缺乏应急反应,人物的动作与心理往往是对立的,看似无关的。贾樟柯、王小帅、路学长等电影中都采取这样的镜头风格来表现人物,而这种风格却被命名为一种艺术性的中国电影的经典模式。然而,事实证明,这种冷眼看人物的镜头风格,并没有给这类电影带来相应的市场,反而一直被市场深刻地唾弃着。

是观众不理解这样的电影吗?非也。恰恰是电影的态度,令观众觉得被隔离在影片之外。在本片中,观众承担的是电影提供的猎奇的生涩的眼光,根本无须介入自己的应有情感,只是生冷地尾随着镜头,介入到一种原生态的生活中去,干巴巴地体验一种奇异之旅。这种生冷丝毫勾不起观众的兴趣。因为电影中的画面,虽然看似是中国的现实,但电影的态度,决定了影片中的人物,徒有中国现实的外表。如农民工、打工仔的生活,在这些电影里都被蒙上了一种忧郁的色彩,而实际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低层的劳动阶级虽然是一色的灰不溜秋的打扮,但是,他们的生活中也有他们的生活乐趣,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憧憬与快乐,而现在一反映这些人物的时候,便是第六代导演电影中那些忧心忡忡带着小资产阶级情调的这些人物。也就是说,拍电影人强奸了电影中人物的态度,把他对这些人物的怜悯强加到人物身上。比如老冯在影片中正是一个第六代导演镜头下经常予以怜悯表现的人物,他妻子离开了他,与老杨似乎暗中有情,但又不敢越雷池半步,在乡村不敢坚持原则,甚至放弃法律的尊严,电影表现的是这个人物的可怜与可悲的成份,但却没有反映出这个人物在特有的乡村情境下获得的独特的快乐。电影创作者过多地把悲悯的情调,加身于人物身上,使中国电影的很多角色,都像一个忧郁症患者。然而,实际现实中,无论是贫穷还是清苦的中国人,都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独特的快乐。而这种感受,正为中国电影所忽视。

这使人想到中国电影的精英意识问题。精英意识的出现,恰恰是一种等级社会的遗存,自封自己为高人一等,享受的是一种贵族生活,于是把与自己的生活不相类似的人与物,都看成是一种悲悯的存在。不与角色、人物采取一种平等的态度,而用一种高高在上的观望来俯视现实中的中国人,导致这种电影的清冷与寡淡。

《马背上的法庭》提出了问题,揭示了中国的现实真实,但是,它的视角的居高临下,又阻滞了电影的亲和性,这样的一部影片,要让一个普通观众坐在电影院里看完,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电影应该如何做?《马背上的法庭》倒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佐证的负面材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