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写作文(2):为何文人偏爱“桃园”?
《三国演义》(后面简称“三国”)开篇就是“桃园三结义”。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张飞庄后是否真的有一桃园,史书上不可能有记载。完全是罗贯中杜撰出来的。问题来了,罗贯中为什么偏偏选中桃园,而不是其它果木花园,如梨园、杏园、槐园。后来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也写了一篇千古名作《桃花源记》,直接用桃花为题。无独有偶,《红楼梦》中著名的景点片段“黛玉葬花”所葬的花,也恰恰是桃花。
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就连《西游记》中的王母娘娘也有自己的私家桃园,每年举行一次蟠桃会,在仙界甚是有名。桃花作为众多花卉之一,为什么为文人特别偏爱?这里面是否有什么玄机值得玩味的呢?
我们知道,三月桃花开,桃花是开在农历三月。是果树中开得比较早的一种花木。春天到了,万物萌动,桃花占得先机,先行开花了。当然为人们所喜爱。桃花花瓣不大,桃红颜色鲜艳欲滴,格外为人们所青睐。楚王有一王后,绝美惊艳,面如桃花,人称桃花夫人。可见桃花为人们所喜爱,由来已久。想必文人墨客偏爱桃花理由也很充分。
但是桃花仅仅凭着艳丽为这些文学大家所倚重,纷纷把它作为一种文学的意象写进文学作品,还有背后的玄机。这个玄机就是桃花虽然美艳,但是它的花期特别短促。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樱花的美艳是出名的,其灿烂无比的光艳,每年盛开季节,观者如潮。日本的国歌就是《樱花赞》。其曲调听起来曼妙而伤感。人们之所以早早去赏樱花,是因为去迟了,樱花的盛景烂漫如朝霞的盛景就看不到了。因为不长时间它就凋谢了。
正是由于桃花花期特别短,才象征着美好的东西难以留得住的深意。黛玉葬花,就是黛玉目睹桃花的艳丽,却又很快凋零,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飘零无着,孤身一人,在这个繁华的大观园里,知音难觅。感同身受,遂有葬花之举。所赋写之《葬花词》更是哀婉沉痛。“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也是这个原因,罗贯中才选中了桃花园作为刘关张三人结义的地方。三人结义“不愿同年同月生,但愿同年同月死”的誓言感人肺腑。也是古今中外兄弟义薄云天情谊的典范。但是这种美好的结义,却不能长久。共举大义,恢复汉室的美好愿景还没有实现,关羽先行败走麦城,将星陨落。随之张飞被范江、张达刺杀,刘备整天以泪洗面,誓为二弟报仇。未曾想,彝林一战,打败而归,白帝托孤,让人心碎。
同样,陶渊明目睹东晋时局日乱,民生凋敝,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决然隐居山林。写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惊艳绝世的诗句。他的内心并没有因为归隐而沉寥。为此寄写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社会图景。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安天乐命,怡然自得。这是自孟子以来多少仁人志士社会名达遂追慕向往的美好社会蓝图啊。然而这种美好的乌托邦人间哪里才有呢?
美好的东西不常在,更难留住。这就是桃花所具有的真实寓意。这种为文人所偏好的意象,还有蝴蝶。《庄子》里就有庄生梦蝶的典故。蝴蝶不仅形态美丽,还因为它总是和花朵相伴。飞花扑蝶,总是是和美人辉映。人们对化蝶的蜕变充满着美好的遐想和期待。可是一旦化蝶成功了,蝴蝶的寿命就那么几天。好花不常在,青春易消逝。这就是造化弄人的悲伤与悲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朱自清先生在他的著名散文《匆匆》一文末句叩问道:“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其实,圣人孔老夫子早就发现了这种“万劫不复”的人间苦况:“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古往今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无不在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对慨当以慷,忧思难忘。”而心有戚戚矣。曹操的《短歌行》可为文人墨客为何偏爱桃花作注脚。
写于2022年10月19日星期三上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