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渔”在哪?
只要是教师,没有谁不知道“授之鱼不如授之渔”的道理。然而,真正明晰或洞悉“渔”的属性或质地的并不多,再把真正的“渔”度给学生的则更少。不要看别的,单就现在弥漫与横行在中小学特别是中学的题海战术,就知道就浅表层面的做题技术,教师就显得无能为力,只好把大量反复机械“犁田”式的沉重枯燥的习题负担转嫁给学生,让上了中学的孩子起早贪黑熬夜近视眼比比皆是从此陷入黑暗的题山题海之中,透支了无数青春活力,熬尽了激情焕发的岁月。以致高考一结束,大量撕书烧书的惨烈现象缕缕出现,表现了被题海战术弄得对学习对读书油枯灯尽的愤怒与决绝。
题海战术所以存在并且屡试不爽,不外乎显示了熟能生巧的原理。这种简单有效的应试“技巧”最大的弊端是弱化与销解了孩子对学习本质的贴近与探究。因为任何事情葆有活力与持续的动能来自于兴趣和爱好。成年累月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沉陷于单调枯燥机械的做题解题答题的程式之中,人不是机器啊,他需要情感、兴趣、爱好、好奇、探求等充满思考与挑战意味的交互渗发所产生的生动活泼的场景,来满足他那个年龄的心理与行为的需要啊。但是,孩子从上初中开始,看看哪一个孩子不是过着披星戴月的日子。他们哪一个书包里不是塞满了沉甸甸的琳琅满目的“达标”“考王”“秘笈”之类的习题资料。教师上课,有几个不是讲习题评试卷,周考、月考,充满着对浓烈的各类习题的焦躁焦虑与烦躁。每一所学校附近的大小书店,几乎无不清一色堆满了巍峨壮观的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习题资料。
孩子们对学习的本能兴趣就这样慢慢熄灭了。他们成了做题的机器。本来用来思考探究未知领域和世界的大脑被局促在狭小逼仄的习题迷宫资料苦海里来回兜圈子。眼睛近视了,大脑僵化了,行动迟钝了,一跑就哼就喘。
这种简单枯燥粗暴的填鸭式学习生态,学生得到的“渔”,像极了钓鱼。把鱼饵往水里一撒,然后手持鱼竿就坐在那里两眼紧盯着水面。钓到鱼钓不到鱼完全是个未知数。一个重点中学的教师对刚迈入高中的学生开宗明义,“你们不要怕做题,什么时候你做题做到一见题目就要吐的时候,你离重点大学的门槛就不远了!”
真正的“渔”是什么?一言以概之,是引领孩子面对未知世界探究的兴趣和思考。它不是拒绝做题,而是把做题当做开拓与驰骋探求和思考的疆场。做题只是思考的器具,而不是把人当做做题的奴隶,成为苦役。比如语文,为什么一代一代的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写作文,写了近10年,还是那么怕作文?原因就在于,孩子没有得到或者说没有掌握真正的作文之“渔”。这个“渔”,就是杜甫的那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是看看家长有几个经常带孩子逛书店,有几个语文教师倡导孩子多读书。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如此重视读书,国家教育最高管理机构教育部早就出台了中学生必读书目,开列了几十种文学经典名著名单。但是看看,有几个学生完整地阅读了哪怕是一遍的“必读书目”中的“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不要说读了,就是连这四大名著的名字能完整说出来的,好不夸张地说,也没有几个!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长不“大”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教育不是好教育。我们的孩子一代一代就这样被枯燥繁琐零碎的做题这个“渔”夺去了读书的兴趣和热情。读书,不仅仅只是读读而已,更是广大孩子的视野,深邃孩子的思考,卓越孩子的思想,更在于人类积累的无数思想的高峰会引领孩子们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无论眼界与视域,无论知识与常识,无论气度与胸襟,无论人格与格局,无论伦常与精神,我们的开拓热情,我们的创造激情,我们的研究兴趣,乃至方法,那些古往今来的卓越先贤圣哲,他们的菁华与精粹都记录在典籍里。拒绝接触阅读他们,只会一代一代“矮”下去,成为知识的矮子,精神的侏儒!
不是故弄玄虚,不是夸大其词,一个民族和国家要想强大起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而教育中的经典名言“授之鱼不如授之渔”的切实把握,当为至要关钮。
写于2021年12月10日上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