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佛法与社会 |
之九、上篇
在大殿里,我和老田小柴的座席,正对着一个侧门,从这里,近处可以看到殿前广场上游客的来往,远处则可以观赏到那半山迷人的景色。佛七的这几天里,来观光的团队特别多,当他们来到殿前,对殿里的佛事感兴趣,并对我们几个男居士投来羡慕的目光时,我心里甭提有多自豪了。看看老田,也是一脸的洋洋自得。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缘份和殊荣的啊。
鸡足山的天,真的有些象孩儿的面,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笑的时候晴空万里,一团团白云象水一样在天上流动,有时候要是只看天,感觉白云好象不动。可是当你再看云影的时候,就发现它是飞快的。云影投在苍翠的山峦上,那一块便抹成了美女之黛。远山如黛的灵感,是否也是由此而得呢?那如黛的影子一会儿就游到山后去了。有时候白云也会偶尔戏弄一下金顶和白色的椤严塔,与它们缠绵一会再轻轻离开。从白塔无奈的闪光里,会看到几缕淡淡的情思。前几天出坡时,曾经听法融师讲过一个禅宗的话头,叫“长空不碍白云飞”,现在似乎感受到了一些微妙的东西。要是人的心灵也象白云行空一样,悠游自在,那生活也许就不至于这样累了,那修行也许就达到一定境界了。不过在云南这块高原上,云,是最普通不过的现象了,有时候你乘车行驶在半山腰,会被飞来的云团一次次地淹没。那湿湿的云气,带着植物的清香,沁人肺腑,使人陶醉。
当鸡足山的天想哭的时候,忽然间阴云密布,有时还夹着电闪雷鸣,滂沱大雨霎时便下来了,有时根本就不给你避雨的时间。雨,也许是山林最喜欢的洗礼之一,经过一次次的洗礼之后,会变的更加苍翠欲滴,欣欣向荣。这时,人们或许也会觉得神清气爽,一尘不染,如置身世外桃园一般。这雨也清洗着原本干净的庙宇,屋椽滴下的水线清澈透明,洒在殿前激起一串串晶莹的珍珠。有时正巧落在空心的大理石地板上,在原本嘈杂的雨声中,奏出别具一格的乐曲,仔细听来,似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韵。有时候,这殿外的音韵竟会巧妙地与殿内的佛乐产生共鸣,融合的天衣无缝,以至于分不清哪是雨音哪是佛乐,抑或感觉不出是雨在唱还是心在唱。好象进入了另一番奇妙迷蒙的境界。也许,“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
触景生情,我脑海里不禁映现出这样一组画面:那天出坡时,老田和小柴为了福德和功德孰轻孰重的问题,争执不下,我在一边无言以对。他俩请法悦师评断。法悦师笑笑,未置可否,却讲了一个“心动幡动”的故事。说的是六祖慧能从五祖黄梅弘忍大师处继承了衣钵,在深山的猎人队里躲藏了十五年之后出山,来到了广州的法性寺(既现在的广州光孝寺),正值印宗大师讲法,时逢殿前风吹幡动,有两个僧人争执,一个说是风动,一个则说是幡动,争的面红耳赤相持不下。慧能大师对他们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当时听法悦师说到这儿,我们三人好象并未明白其中奥秘,再请问什么,法悦师便笑而不答,忙她的事去了。收工时再请问法悦师,而她只是把后面的故事讲完而已。法悦师说:那时印宗大师一闻此语,知非寻常之人,遂将慧能延至上座,请问佛法大义。慧能便为法印及僧众讲解不二法门。法印见其见解果然超凡脱俗,再验衣钵,知是六祖出世,于是集诸名德,为慧能剃度授戒,并率五百寺众,拜慧能为师。徙众日益增多后,慧能大师便移锡韶关曹溪宝林寺,既现在的南华寺。从此,南有慧能,北有神秀,禅宗由此兴盛起来。
法悦毕竟文彩斐然,还随口吟诵了一位宋代高僧的诗偈:
“入此门来学此宗,切须仔细要推究。清虚体寂理犹在,忖度心忘境自空。
树挂残云成片白,山衔落日半边红。是风动耶是幡动?不是幡兮不是风。”
这组画面闪现过后,我忽然觉得若有所悟。
关于这个“悟”字,道兴法师也在早餐开示时详细讲过。
佛七的前几天,道兴法师陆续讲了《净土祖师传》和《净土圣贤录》上的故事。随后的一天, 应几位居士之请,她专讲一个“悟”字。讲了什么是“开悟”和“觉悟”。
她说:佛家所说的“悟”,主要指“开悟”和“觉悟”。开悟,有两层含义。第一是解悟,就是教下(研究经教的一宗)所谓的理解经义,明白道理。第二是证悟,也就是净宗的“念佛三昧”和禅宗的“明心见性”。相对来说,解悟似乎容易做到,而证悟就很难了。若只解悟而未证悟,等于不悟。证悟不只需要明理,更需实证实修,还会有切身的体证。
净宗的证悟,既是念佛功夫成片,达到“念佛三昧”。这种境界,也是往生西方和功德殊胜的重要见证。净宗门里,达到这种境界的大有人在。例如八祖杭州云栖莲池大师(1523~1615)。他俗姓沈,世称云栖株宏,字佛慧,号莲池,浙江杭州仁和人,本是一位禅宗大德。他主张教禅并重、三教合一、归于净土,被推为净宗八祖。大师生于世代望族之家,17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邻有老妪,日日念佛,大师问其所以,老妪答:先夫持佛名,临终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大师闻语感悟,遂寄心净土,书“生死事大”于案头以自警策。27岁丧父,三十二岁母亦永诀,大师决志出家修行,与妻子汤氏诀别:“恩爱不常,生死莫代,我欲出家,尔自保重。”汤氏洒泪曰:“君先一步,我自有计。”于是,大师作《七笔勾词》弃家,投西山性天和尚处落发为僧,其妻随后亦削发为尼。
大师受具足戒后,策杖游方,遍参知识。参学遍融禅师,老禅师教喻:“勿贪名利,唯一心办道,老实持戒念佛。”大师拳拳服膺。后参笑岩宝祖,于辞别回东昌的归途上,夜闻樵楼之鼓声,忽然大悟。乃作偈曰:
“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
近代十三祖印光大师也是“念佛三昧”的实证者。
禅宗的证悟,即是明心见性,达到这种境界的也大有人在。例如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经过三十多年的勤修苦行,那年在扬州高旻寺打禅七期间,功夫精进,禅悦充满。有天晚上端开水时,手中茶杯不慎落地,“拍”的一声摔得粉碎。这一声好似“桶底脱落”,又似大梦初醒,但觉眼前一片光明,身心无边无量,宇宙与我浑然一体。隔墙隔物可以见人见水,就连远处运河上的帆船也清晰可辩,他终于达到证悟的境界了。可见证悟是道理与法身的完美融合。
一个“悟”字,犹有顿渐之分。顿悟既直闻大乘、直行大法、直证佛果。渐悟既初得小果后回入大乘,再至佛果。这在禅宗里面体现的尤其明显,故有“南顿北渐”之说。南派慧能倡导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北派神秀则主张“住心观净”、“摄心内证”,渐修渐进。在弘忍大师选择传法弟子时,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既是渐悟的体现。而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则是顿悟的证明。不过,二者各有功用。顿悟一般适用于那些上根之人,而渐悟则适合那些中下根者。
道兴法师又说:至于“觉悟”二字,现代人用的也很普遍。一般指人的思想境界。而“觉”字之本意:梵语指菩提,旧译作道。新译为觉。觉有觉察和觉悟两义。觉察者为察知恶事也。觉悟者为开悟真理也。故觉悟之意既会得真理,开真智也。既常说的“开启智慧”。觉悟常与迷信对应。故有“一念觉既佛,一念迷既众生”之说。迷既迷惑颠倒,而迷惑颠倒皆因执著之故。如果对佛法过于执著,也会变成迷信,而难以修成正果。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破除迷信,提高觉悟,开启智慧,从而圆证佛果。佛法不离世间法,只要觉悟智慧了,就可以圆满地“艺术”人生,故有位高僧这样说:佛法是一门生活艺术。而净土宗之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皆收,是觉证佛果的殊胜法门。当然也是觉悟人生,提升生活质量的好学问了。
又一天开示时,道兴法师则讲了她出家的缘由和修行的经历。
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