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塔青庵之九、下篇

(2007-01-10 10:20:16)
分类: 佛法与社会

之九、下篇

白塔青庵之九、下篇

       远眺玉龙雪山

早餐开示后一般要稍事休息,我经常利用这个时间去厨房打开水。厨房位于五观堂的后面,几大间房子整洁明净。一间是顺菜制作室,各种现代化厨具和蔬菜饭食井然有序。前面曾经介绍过,这里当然是清一色的素食。除了各种山珍野菜外,还有云南特产田七。白塔青庵之九、下篇田七的形状有些类似菱角,一般和汤菜一块煮食。据说它除了治跌打损伤有特效外,还有祛湿避邪的功用,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吃到。主食一般是米饭,有时也有馒头或烙饼。枸杞松仁花生粥则是早餐必有的。另一间是烹饪室,盘着五、六口大灶,灶上铁锅直径都在一米以上。火炉里烧的全是木柴。厨房的后面则是一个很大的敞棚,棚里有堆积如山的劈柴,这些木柴全是从森林里打来的,但尼师们从不砍树,而去拣拾那些已经自然死亡的老树。厨师当然也是清一色的比丘尼,有十几人。不过,好象没有正式剃度的多一些。当然,打柴不单是厨师的事,那要有人轮流出坡去打。厨师们也都参加佛七,只是利用饭前后很短的时间去做饭。紧贴着厨房还有一个很宽的走廊和另一个很大的敞棚,这儿阳光充足,凉晒着尼师们洗过的衣服。袈裟都是灰色的,就象她们的外貌一样清净单调。但透过那些姹紫嫣红、又很具现代品位的内衣,似乎可以看到她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她们,虽然远离红尘,隐居深山,但大多都是花季雨季的女孩子呢。她们并非社会上人们想象的那样悲观厌世,而是在积极追求着某种高尚的清净、自由和洒脱。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是不可能理解这些“世外仙女”的。来鸡足山之前,我曾经读过一本美国人写的书,名叫《寻访现代中国的隐士》,那本书只是外国人在中国终南山等地的走马观花而已,但仅此已经很受关注了。象我这样直接深入比丘尼的修行生活,了解她们的内心世界,的确“千载难逢”。

打开水时,我经常在儿见到法妙师,她总是利用业余时间在厨房帮忙。好想与他聊会,可是因为不准讲话,所以有时只好用手势交流。她说她很开心,我也说我获益匪浅。然后彼此总是会心地一笑,也许是心有灵犀吧?

而法庄、法严、法续、法融和法悦等几位比较知己的尼师,都在佛七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有的打鼓,有的敲罄,有的领队,有的则当维那师。法悦师经常担任维那师,她的嗓音高吭悠扬,感觉比已经出家的歌星李娜,还要宽阔嘹亮,那最初的一声佛号,真好象把人们引向了一片梦中的净土。如果把佛七比喻为一场戏剧,那她们则是里面的重要演员。这个比喻虽说有些不妥,其实曾听一位尼师讲过:寺院里有些法事,除了参加者可以切身受益之外,有时还真是做给世人看的。也许是启迪人们结缘开慧的一种方式吧。有时我也与相熟的几位尼师笑笑,她们也会投桃报李。不过,说句不该说的实话,每当看到她们光光的脑袋,我感觉即亲切又好乐,这些头上一丝不挂的尼师,看起来真比那些长发女孩少了许多烦恼,多了几分清纯呢。这时候我耳边便会响起五华庵常放的那首歌:“小呀么小和尚,头光光,袈裟披身上。小木鱼,敲得咚咚响,念经又呀么又烧香。阿弥陀佛坐中央,四大金刚坐两旁,菩萨,保佑,保佑我,平安地当和尚……”。哈哈,在这种境界中,真使人宠辱皆忘,其乐融融啊。

佛七最后一天的早餐开示。道兴法师讲述了她出家的缘因。法师家在台中市,有三个哥哥,她是唯一的女孩,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那时她大学毕业不久,在一家公司工作,无忧无虑,条件十分优越。有一天,她读到一本《肉食之过》的小册子,唤醒了她的慈悲心。于是她开始到庙里请一些佛书来读。越读越开智慧,明白了好多宇宙人生的道理,她想继续深造,便萌生了出家的念头。父母哥哥虽然信佛,可不同意她出家。没办法,有一天她便偷偷跑到附近山上一个尼姑庵里出家了。几天后家人找到了她,硬是把她给拉了回来。可是她出家之心已定,第二次又去了。这次她干脆生米做成熟饭,正式剃度受戒了。家人看到已经无可挽回,于是只好顺其自然了。她便成了台湾著名的老和尚——广钦的徙孙。

法师于1990年来到鸡足山,最初住在山下的九莲寺,白塔青庵之九、下篇白塔青庵之九、下篇

遁世隐身,潜心静修,一晃就是九年,修行功夫与日俱增。那时候,鸡足山还未正式开发,到处破壁残垣,满目疮夷。这期间,法师利用广钦基金会的特殊关系,从海外拉来大量资金,修复了许多庙宇,改善了进山的交通和供电条件,这座佛教名山重新焕发了生机,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后来,在修复原塔盘寺,既现在的佛塔寺时,那个住持僧人因故离开,撇下一个半拉子工程,道兴法师只好自己接了过来,继续修建。经过几年的建设,佛塔寺终于形成了今天的规模,海内外尼师纷至沓来。

法师修行的心得是:严持戒律,谨尊古训,老实办道,精勤念佛,一心不乱,求生净土。

法 师还应居士之请,指明了学佛的起点。那就是行“六度”。

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其实这六度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循的六个原则。如果能做到这些,你的生活也就很圆满了。

布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财布施,既布施财物,扶危济困。二是法布施,既传播知识,教诲学人。三是无畏布施,既解除众生的危难和恐惧,与现在所说的见义勇为有些类似。还有一点,吃素食也是属于无畏布施。为什么呢?因为众生看到你不害怕啊,因为知道你是不会伤害它们的啊。

持戒就是守法。遵守世出世间一切法。法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世间法是指人世间的法规,而出世间法是修行门里的戒律。你真的守法了,你就成为公众的模范了。

忍辱其实就是忍辱负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是能忍别人的侮辱,这是对毅力和意志的考验,容易得定,修行容易成就,也是最大的福报。二是能忍自然界的困苦,以苦为乐。三是能忍修行未得成果之前的艰苦。这三点做到了,你就是一个有一定定力和道行的人了。

精进,精是专精,进是进步。精进就是纯而不杂,一门深入,才能成就。世间学问如此,佛法也是如此。在没有开悟通达之前,门门都学,就会变成障碍。一门通而门门通,一经通而百经通。广学博览,那是一门成就以后的事了。古代历史上的大成就者暂且不说,修行门里,就有这样专攻一门,念佛成就的例子。民国初年,谛闲老法师有个同乡,是小时的玩伴。是个“箍漏匠”,挑一个担子走村串巷给人修锅补盆。四十多岁了,也没成个家,生活很穷困,于是来观宗寺找谛闲法师出家。法师考虑他年令大,又不识字,不会念经,很难在大庙里呆下去,于是给他找了一个山村小庙,委托几个居士给他护法,既照顾他的生活。告诉他一个修行方法,就是每天只念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继续念。一天到晚不要停下,如果坚持如此,将来一定能得好报的。这个箍漏匠老实听话,就这样念了三年,非常精进,连庙门都没有出过。有一天,他告诉那位给他烧饭的老太太说:明天要到城里去看亲戚,就不要为他伺候饭了。第二天中午老太太到庙里去看他回来没有。没想到他站在窗前念佛往生了。老太太通知了那几个护法居士,那几个人又派人专程到观宗寺报告谛闲法师。山村路远,来回需要三天。当谛闲法师赶来时,他还在窗前站着,等老法师来为他处理后事呢。事后他城里的亲戚也来了,才知道那天他去向他们辞别了,说明天要去一个永无生死的地方,当时亲戚们还以为他打妄语呢。现在才知道原来他是预知时至,知道自己哪天往生了。这就是一门精进最好的例证啊。

关于禅定。禅定一般是指禅宗修行打坐的功夫,但六祖慧能大师有更深的解释。他说:外不著相曰禅,内不动心叫曰定。他认为禅定不只是打坐这一种固定的形式,只要能达到不贪外相,内心如如不动,任何方法都可以修得禅定。所以他修行时从不打坐,而是随缘修行,因机说法,但在圆寂后却留下了一个打坐的肉身,至今坐在南华寺里,历经一千三百年而不坏。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据说大师在听人读到这句话时就心生智慧了。

般(波)若是梵文,是智慧的意思。做到了前五度,自然就会开大智慧了。

这六度又叫“六波罗蜜”。波罗蜜的意思就是圆满。达到智慧圆满了,对宇宙人生一切事物的看法,就与如来一样了。如来是指一切佛。平时所说的一切如来从自性中流出,既是指一切佛性均源于自性。

道兴法师最后说:“这样讲起来,好象有些太深奥了,还希望大众一心念佛,精勤修证,早成正果。在修证过程中,有很多深奥的道理会逐渐明了的。”她又笑笑说:“不过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凡是打过佛七的人,便积累了无量的功德,不论现在和以后,都会有好报的。”

大众一阵踊跃。一片法喜溢于言表。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