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就是站到了一览众山小的峰顶,深刻领会了不同学科的思想精髓,进而做到了触类旁通,绝不是把精力平均分类于不同学科、对每个学科都略通一二的万金油。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领会的是不同学科的思想精髓,分门别类的具体知识可以不充分,但在思想高度上一定不亚于分门别类的、具体学科门类的科学家,甚至还可以对分门别类的科学家进行宏观指导。当然,这种宏观指导不能代替具体研究。
法国艺术家和思想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评价一位艺术家的某一个作品必须考虑时代背景、周围的艺术家群体和他本人的全部作品。“春江花月夜”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高峰。其实,它的出现是前期作家群体集体积累的综合爆发,也是时代的必然。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也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与规律。
科学是在不断的分化与综合的辩证过程中向前发展的。世界上本来没有学科划分,是人们为了科学研究的需要才把作为一个整体的知识划分为不同的学科模块。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聚焦和积累局部知识,在一定条件下便于研究工作的深入。这时候,最容易产生精通某一个学科门类的科学家。支撑这种分化研究的技术手段主要源于文字的出现。文字出现之前,大脑是进行信息储存与信息处理的唯一机关,人类的思维都由大脑直接进行、是整体性的系统化思维。文字出现之后,使得信息的储存与处理可以超越大脑极限,在大脑之外进行,由此使得属于碎片化思维的分化研究成为可能。但是,由于世界本来是一个整体,关于世界的知识也是一个整体,当分门别类的研究工作做到一定程度之后,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就成了进一步研究的关键。于是,科学研究就必须从分化走向综合,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这时候就会产生所谓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在综合研究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又会需要各个不同门类具体知识的支撑,于是,科学研究又会从综合走向分化。这种分化与综合的不断交替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也是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正因为如此,从统计意义上来说,分门别类的科学家和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应当是交替出现的。
大约20年以前,我们就提出了一个基本判断: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系统时代。与此对应,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综合阶段。其在科学上的重要表现就是系统科学的诞生。系统科学的核心内容就是研究各个学科共同存在的系统、结构、功能、演化等问题。因此,研究系统科学的科学家最容易成为当代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他学术生涯的后期主要研究系统科学。正因为如此,他对许多学科的发展都提出了高屋建瓴的重要见解并对许多学科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例如,中医现代化、草业科学(任继周院士具体提创)、地球表层学等等。我们从系统科学和系统经济学出发,提出了许多关于科学、人生与社会的一家之言,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系统科学和系统经济学的综合品格。我们已将这种学术散墨汇集成册,取名《系统思维》(第1卷),已于2017年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延伸阅读:
1、昝廷全:《系统思维》(第1卷),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7。
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2013-2014》,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5、昝廷全:《系统管理模式》,北京:北京广播学院音像教材出版社,200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