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视野决定了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其相当于超越视野塑造出的一个个砖块。社会组织蓝图规定了这些砖块如何砌成大厦。例如,中国超越视野的基本细胞是家族,社会组织蓝图是“家国同构”,由家族组成国家;希腊超越视野的基本砖块是城邦,社会组织蓝图是“共和国”。由砖块砌成大厦的过程相当于超越视野支配下社会组织蓝图的实现。具有不同超越视野的人就生活在这些大厦之中,这就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面貌。传统社会相当于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这就自然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具有自主意识的个体能否可以从这个大厦中走出来,根据自己的意愿组成“社会”?当然,根据个体意愿组成的社会属于契约社会。
超越视野本质上是人从社会中走出来找到的终极价值,社会组织蓝图的形成只不过意味着从社会中走出来的人重新投入社会,即根据超越视野价值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个体具有自主性,有自己的意愿,当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组成社会。这些凭个人意愿形成的社会组织不再是有机体,而是契约社会。所谓有机体,是指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不是参与该有机体的个体可以凭自己意愿就可以退出或改变的组织。中国的“家族”、印度的“种姓”和伊斯兰教的“乌玛”都规定了每一个参与者在该组织中的角色,个体既不可退出,也不可改变。该角色并不是独立个体,而是社会有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的“家族”、印度的“种姓”、古希腊的“城邦”和伊斯兰教的“乌玛”都是社会有机体的典型例子。
一个社会是不是有机体,可以用将其不断分割成更小的部分,最后能否得到独立的个人来判定,“个人”(individual)的本意是不可分割。现代社会出现之前,对任何传统社会有机体进行分割,最后得到的部分都不是个人。例如,对城邦进行分割,最后得到的最小单元是公民,而公民并不是个人,公民是城邦有机体的角色而不是个人。具有超越视野的个体根据自己的意愿组成社会的前提条件是他必须从社会有机体中走出来,在社会有机体之外形成组织。这有点类似于大学教师在校外兼职。更准确的讲,虽然每个个体都被组织到了传统社会有机体中,但超越视野的存在使得他在该有机体之外是一个个体,可以建立根据自己意愿改变的社会组织。由此可以看出,在轴心文明中,个体形成可凭自己意愿改变的组织是在社会有机体的缝隙中发生的。
具有超越视野的个体自愿组成的“社会”和社会有机体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些团体和组织建立在个人的兴趣之上,可以凭个体退出而改变,甚至消失。显然,市场就属于这种组织。因为市场的本质就是个体出于自利的目的,自愿进行商品交换。由此可见,对人类社会极为重要的市场组织最早起源于传统社会有机体的缝隙之中。
延伸阅读:
1、昝廷全、昝小娜:“系统需求理论初探”,《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2期。
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2013-2014》,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5、昝廷全:《系统管理模式》,北京:北京广播学院音像教材出版社,200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