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354):希伯来宗教文明的三种类型

标签:
财经教育历史文化时评 |
希伯来宗教包括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因此,存在三种类型对于应然社会的想象。希伯来宗教的核心是救赎。当救赎只对犹太人有效时,其对应然社会的想象就是犹太寄生社会。这是犹太教对应然社会的想象,相对比较简单。
基督教是犹太教的普世化和出世转向,对应然社会的想象是教会。教会由神职人员和教徒组成。虽然基督教认为世界末日马上就要来临,但是毕竟今天没有来临,人既然还在此世,就存在此世的权力和社会秩序应当如何安排的问题。这只有两种可能:(1)、教会>世俗权力。由于教会存在的真正意义是实现救赎,除此之外对此世没有兴趣,这就决定了对于此世社会的管理原则上只能依靠形式法规。社会组织蓝图就是普遍法律,其对应的社会形态是法治社会。这构成西方天主教传统。(2)、世俗权力>教会。皇帝成为基督徒在此世必须接受的统治。渴望救赎的教会在皇帝统治之下,自愿接受皇帝主张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这就是东正教社会组织蓝图。天主教社会和东正教社会是基督教社会组织蓝图的两个分叉。
伊斯兰教是第三种救赎宗教。和基督教不同,除了渴望救赎外,伊斯兰教还要求在此世建立公正的社群,它称之为“乌玛”。乌玛除了实行伊斯兰法以外,几乎没有建立国家更详细的方案。对基层组织形态,伊斯兰教也不存在儒学的家族和印度种姓那样明确的规定。这就造成了其他社会政治传统来填充伊斯兰超越视野对应然社会想象的空白的可能性。在伊斯兰教内部历来存在两种对立的主张:原教旨主义和伊斯兰主义。所谓原教旨主义,就是信守最基本的教义《古兰经》和《圣训》,反对其他任何东西的加入。与原教旨主义相对的就是伊斯兰主义。伊斯兰主义认为,其他政治文化只要和伊斯兰教没有矛盾和冲突,就可以进入组织蓝图。从伊斯兰教的历史来看,原教旨主义和伊斯兰主义此消彼长,经历了多次循环起伏:当乌玛扩张的时候,伊斯兰主义占主导地位;当乌玛发生危机和解体的时候,原教旨主义就兴起。伊斯兰教对社会的巨大塑造能力主要来自于崇拜仪式,即形式结构而非具体内容。仪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祈祷,包括公共祈祷和私人祈祷;二是朝圣,伊斯兰教要求每一个人至少要去麦加朝圣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