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昝廷全
昝廷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645
  • 关注人气:42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系统思维】(353):古希腊、罗马文明:从“城邦”到“共和国”

(2016-06-22 06:19:23)
标签:

历史

文化

教育

财经

       古希腊超越视野可以概括为依靠外在法则追求此世目标,其对应然社会的想象是城邦。古希腊城邦起源于移民村落的“设防”共同体。设防的目的是将自己和外面的野蛮人区分开来,其本质是保卫理性。古希腊理性表现为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用“言说”(罗格斯)表明自己;二是用数的“比例”认识自然法则。将其转化为社会行动,就是把“言说”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用源于自然规律之延伸的法律进行统治。这就是古希腊哲人对于城邦的界定。
       希腊人既然把言说和法律作为理性的标志,城邦作为理性和野蛮的分野,首先在于它是立法和执法的基本单位。每个城邦都能够颁布和实施自己的法律,希腊人称之为自治。除了用法律自治外,言说是希腊理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言说”对公民的身份进行界定,领导者要用“言说”表明自己的能力,并由此形成了“真理在辩论中产生”的希腊传统。“言说”有两种类型:目的型和思考型,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城邦,目的型城邦的代表是斯巴达,思考型城邦的代表是雅典。总之,城邦是希腊人的理性付诸实施的基本单位,正如“家”是中国人实行家庭伦理、种姓是印度实现解脱的基本单位一样。
       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不同城邦的整合问题,或者说,能否建立由城邦组成的更大的政治共同体,即不同城邦的系统化问题。应当说,古希腊超越视野规定的社会组织蓝图不承认包含各个城邦的更大政治共同体。城邦作为由“言说”把人凝聚而成的共同体,范围不能太大,而且参与者的身份是固定的。所有城邦的集合并不是一个城邦。由于城邦的整合无法进入社会组织蓝图,所建立的国家不可能稳定和持久。无论雅典和斯巴达争雄、力图统一希腊的失败,还是马其顿帝国的最终解体都证明了这一点。这个结局是由一般规律决定了的。

       希腊城邦世界的不稳定终于在公元前146年结束,其标志是希腊并入罗马共和国。罗马有着不同于希腊的社会组织蓝图。罗马人发明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解决了城邦的整合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发明有两个:一个是虚拟公民权,另一个是私法(lex)。罗马是首都,实际上也是一个城邦,即一个言说和法律自治的共同体。言说规定公民身份,如参加公民大会和选举元首等,这就是所谓的公民权利。照例说,罗马城邦和其他城邦一样,也是封闭的。但是,罗马人发明了“虚拟公民权”的概念,把罗马城邦的公民权授予各个希腊城邦的公民。由此,不仅各个城邦作为言说的实现被保存了下来,更重要的是城邦的封闭性被打破了,打通了不同城邦之间的整合通道,提供了系统化的实现机制,虚拟公民权把一个个城邦组成一个想象的“大城邦”。

 

       我们知道,城邦作为理性的实现,主要是基于“言说”和用“法律”自治两点。罗马在建立虚拟公民权的同时,亦对法律作出了相应的改变。希腊法律的原意是分配,让城邦中的人各得其所,这也是符合自然法则即正义的本来含义,对其进一步的扬弃和发展就形成了系统经济学中的系统需求理论。罗马法继承希腊把正义视为让人各得其所的理念,将其细化为“正义是赋予公民应有权利稳定而永久的意志”,将“权利”异化了出来。拥有权利的公民通过双方自愿制定的契约亦成为法律的一部分,由此发展出了古希腊城邦中不存在的私法,核心是契约。这个私法的建立极为重要。古罗马私法的建立,第一次把和城邦政治无关的事物如经济、家庭奴隶管理、甚至技艺等统统纳入管理对象。城邦之外的公共领域第一次出现了,罗马人用其来命名城邦集合,将其称之为“共和国”。共和国变成了对一个个城邦进行整合的社会组织蓝图。从此,动荡不已的古希腊罗马世界稳定了下来,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延伸阅读:
1、昝廷全、昝小娜:“系统需求理论初探”,《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2期。
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2013-2014》,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5、昝廷全:《系统管理模式》,北京:北京广播学院音像教材出版社,200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