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352):印度文明:种姓对“国家”的排斥

标签:
历史文化教育财经 |
印度是一个种姓社会,种姓的不同对应于不同的解脱等级。我们知道,印度宗教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典型阶段:婆罗门教、那教、佛教和印度教。在印度,种姓制度最早起源于婆罗门教,它是解脱视野对应然社会的想象。那教和佛教都反对种姓制度。这样一来,种姓制度在印度的发展必然呈现马鞍型:第一个高峰是婆罗门教占主导地位时期,第二个高峰是印度教占主导地位时期,在那教和佛教占主导地位的中间阶段,种姓制度处于相对低谷。这和家族制度在中国演化的马鞍型有点类似。
印度种姓和中国家族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的家族可以通过“家国同构”整合成一个大一统帝国,“国”被认为是“家”的放大,同时也是中国超越视野对应然社会的想象。由“家”到“国”相当于大系统化,“家国同构”是大系统化的实现途径。在印度超越视野中,“国”无论如何都不能成为一个解脱等级,从而无法纳入到包括各种种姓在内的解脱等级序列中去,种姓制度已是印度超越视野对此世应然社会想象的全部内容。因此,大一统帝国必定不是印度文明的常态。
印度种姓制度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任何人只能和同种姓的人结婚。这相当于切断了不同种姓之间系统化的通道,使得不同的种姓变成了一个个永不相交的孤立系统。因此,很难在种姓的基础上整合成一个更大的系统或大一统帝国。印度超越视野是个人舍离此世追求解脱,终极关怀作为社会行动的长程驱动力量,一方面让人离开他所在的种姓,另一方面拒绝低种姓人加入本种姓。其结果就是,不同种姓之间存在一种永远无法消除的排斥力,阻碍种姓之上更大系统或共同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