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系统思维】(352):印度文明:种姓对“国家”的排斥

(2016-06-22 05:57:15)
标签:

历史

文化

教育

财经

 

印度是一个种姓社会,种姓的不同对应于不同的解脱等级。我们知道,印度宗教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典型阶段:婆罗门教、那教、佛教和印度教。在印度,种姓制度最早起源于婆罗门教,它是解脱视野对应然社会的想象。那教和佛教都反对种姓制度。这样一来,种姓制度在印度的发展必然呈现马鞍型:第一个高峰是婆罗门教占主导地位时期,第二个高峰是印度教占主导地位时期,在那教和佛教占主导地位的中间阶段,种姓制度处于相对低谷。这和家族制度在中国演化的马鞍型有点类似。

印度种姓和中国家族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的家族可以通过“家国同构”整合成一个大一统帝国,“国”被认为是“家”的放大,同时也是中国超越视野对应然社会的想象。由“家”到“国”相当于大系统化,“家国同构”是大系统化的实现途径。在印度超越视野中,“国”无论如何都不能成为一个解脱等级,从而无法纳入到包括各种种姓在内的解脱等级序列中去,种姓制度已是印度超越视野对此世应然社会想象的全部内容。因此,大一统帝国必定不是印度文明的常态。

印度种姓制度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任何人只能和同种姓的人结婚。这相当于切断了不同种姓之间系统化的通道,使得不同的种姓变成了一个个永不相交的孤立系统。因此,很难在种姓的基础上整合成一个更大的系统或大一统帝国。印度超越视野是个人舍离此世追求解脱,终极关怀作为社会行动的长程驱动力量,一方面让人离开他所在的种姓,另一方面拒绝低种姓人加入本种姓。其结果就是,不同种姓之间存在一种永远无法消除的排斥力,阻碍种姓之上更大系统或共同体的形成。

 

     在种姓制度的框架内,不同的种姓只能从事不同的工作。由于种姓的隔离和世袭,必然导致职业的固定化。由于不同分工的人必须相互依赖才能生存,这就使得印度传统社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村社。每个村社由许多相互依存的种姓和职业构成。不同分工的种姓必须住在一个村社里,不管土地和财产怎样在不同的家族中流转,种姓不变,分工亦不变。每个村社都是一个自成系统的共同体,生活在其中的每个家族都不能离开这个共同体而单独生存。一个家族要离开村社,就意味着要从事为其他种姓规定的工作,这是印度超越视野所不允许的。因此,村社成为了家族迁移和人口流动的障碍。
       印度建立统一国家的基本途径之一就是,某一社群凌驾于种姓之上,建立统一的行政机构并将一个个村社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和纳税单位。这并需要改变古老而封闭的村社和深入到由种姓构成的社会内部,它可以是浮在种姓社会之上的组织,其变迁和解体也不会对社会产生实质性影响。外来文明的入侵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印度文明中,建立统一国家的第二个基本途径就是种姓制度松动,种姓带来的家族之间的隔阂被打破。事实正是如此。印度统一国家主要出现在佛教占统治地位和外来势力统治时期。
       一般地讲,如果国家组织力量不是来自于超越视野规定的社会组织蓝图,它就很难稳定和持久。社会组织蓝图的形成取决于超越视野如何处理社会基本细胞的整合和系统化的机制。

 

延伸阅读:
 
1、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2013-2014》,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4、昝廷全:《系统管理模式》,北京:北京广播学院音像教材出版社,200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