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350):轴心文明的基本版图(4):以道德作为终极关怀的中华文化传统

标签:
财经教育历史时评 |
中华文明超越突破依靠个体内在力量追求此世目标。目标在此世这一点和古希腊超越视野相同,但达到目标的方法不是依靠寻找外部法则而是通过个体的内心修炼,这又使得它不同于古希腊通过认识外部法则实现此世目标的超越视野。印度宗教虽然也强调必须依靠自身力量,但其目标不在此世,因此也与中华文明超越突破相去甚远。
中华文明超越突破的最大特点是以道德作为终极关怀。其一旦确立,儒家便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道德源于个体对善的追求,“善”是“好”的普遍化,每个人凭内心就能知晓何为好,并依靠个人修炼达到善。因此,道德可以被定义为个人向善的意志。善通常对应于一组规范,它是对道德内容的界定。道德是个人向善的意志,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是始终不变的内核。
根据系统需求理论,人体是一个耗散结构,需要从外界不断输入一定的负熵流,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秩序,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何为好。人体耗散结构是一个非平衡定态,相当于一个内在尺度,由此内在的决定了好与坏的方向或者有利与不利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何为好不只是个人的内心感受,而是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善的具体内容及其所对应的规范。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人体耗散结构会发生变化甚至跃迁,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即使内心向善的道德终极关怀不变,但善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由此可以解释中华文明的演化轨迹:宇宙论儒家→魏晋玄学→程朱理学→革命乌托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