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265):“孟母三迁”:学区房的远古模型

标签:
历史文化教育财经 |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在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只剩下孟子和母亲相依为命。起初,他们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自然的就和其他小孩一起学起了丧葬游戏。孟母感叹:“这里不是孩子应该居住的地方”。于是,就搬到了集市旁边居住。这里靠近屠宰场,孟子又和邻家小孩学起了生意买卖和屠宰牲畜之类的事情。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孩子应该居住的地方”。继而又搬家到学府附近。每月初一十五,官员们纷纷进入文庙祭拜孔子,行跪拜礼,进退拱手相让。孟子见了,每每学习并记在心里。孟母喜叹:“这里才是真正适合我家孩子居住的地方”。这就著名的“孟母三迁”故事:墓地→屠宰场→学府。
“孟母三迁”可以看作是“学区房”的远古模型。这里涉及经济学中的外部性问题。墓地和屠宰场直至今天也依然存在负外部性。孟母认为,在目的和屠宰场周围不适合她家孩子孟子居住,其实别人家的孩子在此居住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显然,“学府”具有正的外部性。直到今天,学校周围的房价也依然明显高于其他同类房价。
继“孟母三迁”之后,南朝又出现了一个“百万买房,千万买邻”的故事。南朝有一个叫宋集雅的南康郡守被免官之后,在吕僧珍家旁边买了一处住宅。吕僧珍颇具军事才干,为人鞠躬谨慎,素有极高的声誉。有一天,吕僧珍问到了宋集雅这个住宅的价格,宋集雅回答说:“一千一百万”。吕僧珍惊奇买价太贵。宋集雅说:“我是用一百万买了这个住宅,那一千万是买了个好邻居”。好人散发出正能量,具有正的外部性,因而也抬高了周围的房价。
延伸阅读:
1、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2013-2014》,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