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经济学假定,每个人都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这个假定被后人称为“经济人假设”。这个假设是整个古典经济学的基石。这个假设又暗含了这么两个假设:1、个人认识到的个人利益(认知利益)和个人的真实利益是一致的。我们已经指出,二者并非总是一致。例如,糖尿病患者在发现糖尿病之前可能偏好甜食,认为甜食能够给他带来更高的效用和满足。而实际上,甜食对他的“真实利益”是有伤害的。2、完全理性。即经济人所做的所有决策都完全是“客观上”最优,即满足真实利益最大化原则。
社会协作系统学派创始人切斯特-巴纳得(
Chester
I.Barnard,1886-1961)
认为,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而是只具有有限的决策能力和选择能力,并从“有限理性”的原则出发对“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假设进行了修正。诺贝尔奖得主西蒙(Harbert
A. Simon)继承并发展了巴纳得关于人的决策能力有限性的思想,在1947年出版的《管理行为》中对“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假设提出了质疑:“单独一个人的行为,不可能达到任何较高程度的理性。由于他所必须寻找的备选方案如此纷繁,他为评价这些方案所需的信息如此之多,因此,即使近似的客观理性,也令人难以置信”。他认为,由于人们通常都不可能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况且人的大脑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人在一般条件下都只能拥有“有限理性”,人们在决策时不可能追求“最优”的结果,而只能追求“满意”的结果。
西蒙把理性有限的原因归结为“信息不全”和“能力有限”。我们曾经指出,信息是决策的启动因子。面对同样的信息或“当前事件”,做出如何的选择和决策完全取决于决策人的知识结构。能力是比知识结构更加综合的概念,但和知识结构也密切相关。在西蒙的表述中有两个关键词:单独一个人和客观理性。
知识分为三个层次:个人知识、社会知识和客观规律。根据“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原理,社会知识大于任何个人知识。按照哲学原理,客观规律只能逼近、不能完全达到。因此,个人理性弱于集体理性或社会理性,社会理性相对于客观规律而言又是有限的。所以,贝克尔认为,可以利用市场理性去整合企业或个人的非理性。从本质上讲,理性有限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对于客观规律认识的局限性。只有掌握了客观规律,才能发现真实利益。
延伸阅读:
1、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2013-2014》,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http://s1/mw690/001nwcHlgy6YAKAmdCE60&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