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264)每个人的决策都是最优的

标签:
教育文化财经历史 |
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决策的过程。小的决策包括几点起床、吃不吃早餐、使用什么交通工具上班等;大的决策包括上学、就业、结婚等。所以,有人认为,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决策的学问。诗人柳青说:“人生的道路固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柳青所说的“几步”就是我们在系统经济学中提出的“临界点上的选择”,即临界战略。临界战略的意思是说,在临界点上,选择决定成败。有人认为,由于理性有限,人的决策不可能是最优的。我们认为,这里首先存在一个“参考系”问题,即是不是最优是相对于谁而言的;其次,必须搞清楚决策的机制和过程。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于别人的特定知识结构,当他从外界接收一条信息或者有一个“当前事件”进来的时候,他就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对外来信息或“当前事件”做出反应、选择和决策。因此,传统控制论认为,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是不对的,信息只是决策的“启动”因素,相对于同样的外部信息和“当前事件”到底如何决策取决于当事人的知识结构。每个人的决策相对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而言都是最优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人可理喻,才能对人进行研究,也才有各门以人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社会科学。
也就是说,在每个人的知识范围内,他所作出的每项决策都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这里的“自身利益”是由他的知识结构决定的,并不必然的和他的真实利益一致。这里存在认知利益(Perceived benefits)和真实利益(Real benefits)的分离问题。即使是神经病患者的决策也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萨缪尔逊特别强调了最大最小原理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将其放在本文的框架内就会更加明白其积极意义和适用条件。
延伸阅读:
1、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2013-2014》,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