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到医院看病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首先要挂号,挂号的时候就要说明挂什么科室的号。但是,由于医院的科室越分越细,一般患者往往自己不能确定自己要挂的科室。医院科室越分越细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同样是眼科大夫,看瞳孔的不看视网膜。但是,人的眼睛是一个整体,整个人体都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所以自古就有“头疼医脚”的说法。医院科室越分越细,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使得在更低的系统层次上寻找病因。但是,如果只是越分越细,使得每个医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每个人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切断了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分得再细,分项化验的指标信息再多,也很难找到真正的病因。因此,分得越细,越需要综合,越需要系统思维。
2016年1月17日中午,我在合肥和几位朋友共进午餐。席间,我的朋友讲了一个经历很有意思。他的一位部下生病住院,做了各种化验,分别找了不同科室的专家医生医治,好几天不见好转。这时,他的一位乡下亲戚前来探望。一问病情,马上就说,这就是农村里所谓的“打摆子”,打一针奎宁就会好了。结果,打了一针奎宁真的好了。
上面这个案例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位农村妇女用的就是系统思维,她并没有看各项化验指标,她也许从根本上就看不懂化验指标,她是从整体上思考问题的,从病人的总体症状上进行观察。而各个科室的专家大夫是从自己的专长、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局部观察问题的。每个专家大夫可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很优秀都很专业,但是,切断了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根本无法找到真正的病因。
其实,现在的医院也知道科室越分越细的弊端。所以,遇到疑难杂症时就会会诊。会诊的目的就是进行系统诊断。要想真正达到会诊的目的,会诊时必须进行“整合”。因此,会诊不是简单的把不同专家召集到一起,关键是要有具有“整合”能力的医生进行系统思维,由不同部门的专家意见和信息得出整体判断。
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越是基层的医疗单位,由于没有条件细分科室,每个医生都是全科大夫,越具有系统思维能力。医院的层级越高,科室划分越细,越需要系统思维。由此,我们建议,在科室划分较细的大医院应当设立“系统诊断科室”,以弥补科室越分越细的弊端。
延伸阅读:
1、昝廷全:“走向系统时代”,【系统思维】(121),《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3期。
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2013-2014》,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http://s1/mw690/001nwcHlgy6YAKAmdCE60&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