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文章(223):贫困的标准
关键词:223
贫困问题是一个社会现象,也只有作为社会现象才会成为政府关注的对象。扶贫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贫困的标准。有了贫困的标准才能界定扶贫的对象,然后通过对扶贫对象动力学性质的深入了解,进而提出科学合理的扶贫对策。
根据系统经济学的系统需求理论,每个人首先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独立个体,都具有一定的生物结构,而且这个结构是一个需要不断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的耗散结构。比方说,为了维持人体处于正常的耗散结构状态,一天必须摄入一定的热量,每月大体要吃进30斤粮食。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曾经指出,人体要吃进“负熵”才能维持。为了维持人体正常的耗散结构所需要吃进的“负熵”有一个下限,低于这个下限,人体就不能维持正常的耗散结构状态。这个下限就构成了衡量贫困与否的内在尺度与标准。
从经济学来讲,上面所讲的维持人体正常运转所需要的“负熵下限”显然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主要是指至少需要多少食物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转,即处于正常的耗散结构状态。但是,随着食品价格的上涨,购买相应食品所需要的货币数量自然也会上涨。因此,用货币表示的“贫困线”也会随之上涨。这个上涨完全属于货币效应。当然,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讲,人体的生物结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也会变化,但变化相当缓慢,在所考虑的经济学时空尺度内可以认为基本稳定。
根据拉兹略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大体划分为5个典型的层次。系统经济学认为,人的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和环境不断系统化的过程。由此决定了人的需求层次可以随着系统化的不断进展不断增加,可以形象的说人的需求层次有n个。按照上面的思想,人有多少层次的需求,就有多少层次的贫困问题。因为每个层次的需求就对应一个特定层次的耗散结构,就存在一个特定层次的“负熵下限”。例如,典型的有物质贫困和信息贫困。政府消除“数字鸿沟”的努力就是在进行信息扶贫。
延伸阅读:
1、 昝廷全、昝小娜:“系统需求理论初探”,《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2期
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2013-2014》,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5、钟学富:《社会系统:社会生活准则的演绎生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http://s14/mw690/001nwcHlgy6RCJnn7eBbd&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