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系统思维】(150):生命与老化  关键词:150

(2015-03-29 12:01:27)
标签:

教育

财经

情感

历史

健康

 【系统思维】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文章(150):生命与老化  关键词:150

       1944年,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生命是什么》。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人体依靠“吃进负熵”维持生命。这个观点现在甚至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基本信条。之后的大量研究都以此为出发点或者提供更多的佐证支持这个论断。这本书出版的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激发了大量优秀物理学家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热情,纷纷投入到生物物理研究的行列,大大提升了生命科学研究的科学水平。但是,迄今为止,生命的起源问题依然是个开放问题。我们这里从系统科学出发,提出生命应当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生命老化的一些猜想。

       生命是自然界最高级的存在,有着复杂的生命过程、生命现象和基本特征。我们认为,以下三个基本特征是所有生命都应当具备的:

      1、  自成系统。也就说,构成生命的不同元素和不同部分之间要有相互联系,而且联系的强度要足够强,使得它们具有整体性,是一种整体性的存在。这样,就自然的可以区分生命系统的内部和外部。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系统是一种与环境的对抗性存在。也就是说,所有生命系统都是存在于一定的不确定环境之中,可以将其称为生命存在的条件性。

      2、  生命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所谓耗散结构是指需要和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的非平衡定态。严格说来,耗散结构只是系统的一种状态,不能用其指称系统,但是生命系统的情况下,我们把耗散结构作为生命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这样使用不会引起理解上的混乱。根据诺贝尔奖得主普利高津的研究,为了维持耗散结构,系统需要不断从外界“吃进负熵流”,这正好与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提出的观点一致。从信息科学来讲,负熵等于信息。因此,系统需要不断输入信息才能维持耗散结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生命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

       由于生命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自然就具有了所有耗散结构都具有的“自我治愈”功能。自我治愈功能的经典例子就是“贝纳特花纹”。

       3、  生命系统具有生长功能。

生命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由此要求生命系统必须不断的从外界“吃进负熵流”,这可以通过只和外界交换能量就能实现,例如“贝纳特花纹”。为了具有生长功能,生命系统必须和外界具有物质的交换,必须吃进食物,吸收营养。吸取的物质必须纳入人体的结构,而不能杂乱无章的胡乱堆砌。因此,生命系统随时都在改变自己,现在的你已经不是刚才的你。这就是所谓的新陈代谢。在人的一生中,细胞不知已经更换了多少遍。

       综上所述,我们把具有以上三个基本特征的系统称为广义生命。这个定义,打通了无机界、有机界和生命界之间的鸿沟。

       按照上述关于广义生命的定义,我们提出关于生命老化的一些猜想。(1)、由于生命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自然要求系统内部存在非线性的反馈环路,由此使得生命系统的个部分之间互为存在的条件,由此才能实现系统的稳定。生命系统内部的非闭合因果链条的存在,随时有可能对反馈环路产生干扰。(2)、由于生命系统具有生长功能,需要不断的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在耗散物质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剩余物”残留在体内,这种“残留物”在体内的不断积累,最终表现为各种“增生”:颈椎增生、腰椎增生、各种骨刺等。当然,肿瘤也属于增生的范畴。与增生相反的是“物质流失”,例如骨质疏松等。所有这些都会对生命功能产生威胁,导致生命老化。

 

延伸阅读

1、薛定谔:《生命是什么》,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5.

2、昝廷全:《系统管理模式》,北京:北京广播学院音像教材出版社,2003。

3、昝廷全:《产业经济系统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6、 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2013-2014》,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7、钟学富:《社会物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http://s10/small/001nwcHlzy6NREYYZ8589&690 关键词:150" TITLE="【系统思维】(150):生命与老化  关键词:150"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