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文章(148):偏好是什么
关键词:148
偏好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出发点。但是,微观经济学并没有解释偏好是什么以及偏好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认为,所谓偏好,就是需求重复满足所形成的记忆结构。因此,偏好首先和需求有关;其次,和需求重复满足的方式有关;最后,需求-满足模式沉淀为大脑神经网络的特定物理状态。
偏好是在满足人的需求过程中形成的。根据系统需求理论,需求是由人体的耗散结构决定的。为了维持人体正常的耗散结构,就需要不断的从环境输入负熵流。人体的耗散结构是人类所有目的性行为的最终决定因素。
耗散结构理论规定了为了维持人体正常耗散结构所需要的负熵流数量,但是并没有规定形成负熵流的具体构成。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指出,人体要不断“吃进”负熵流,才能维持正常生存。一个人饿了,可以利用不同的食物来充饥,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其实质就是只要能产生足够的负熵流就行。至于吃进什么样的食物和食物的组合如何,相对于维持人体正常耗散结构来说并无本质上的差异。在长时期(大于特征尺度的时期)内重复吃进某些食物和食物组合,会形成一定的记忆结构,这种特定的记忆结构会在大脑神经网络中形成特定的物理状态,由此导致偏好的形成。
根据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偏好是关于维持人体耗散结构的知识状态。虽然表面上每个人的偏好可以各有不同,但客观规律始终在其中扮演终审法官的角色。例如气候潮湿地区的人一般偏爱麻辣食物,沿海地区擅长海鲜,北方喜欢面食,南方喜好米饭。
延伸阅读
1、 昝廷全:《系统管理模式》,北京:北京广播学院音像教材出版社,2003。
2、 昝廷全:《产业经济系统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 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 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5、 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2013-2014》,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6、 钟学富:《社会物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http://s10/small/001nwcHlzy6NREYYZ8589&690 关键词:148" TITLE="【系统思维】(148):偏好是什么 关键词:148"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