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26):馒头应该给谁 关键词:馒头

分类: 系统思维 |
为了显化商品与用途关系之间的本质,我们设想一个极端的场景:一个乞丐和一个总统都急等一个馒头救命,但是只有一个馒头,馒头应该给谁?从满足个人(耗散结构)需求的角度讲,馒头无论给乞丐还是总统都是救活一条生命,乞丐和总统都具有同样的生存权利和同样平等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讲,把馒头给谁所产生的直接效用都是一样的。但是,乞丐的生死只关乎个人,总统的生死则与国家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由此把馒头给总统所产生的间接效用要远远大于把馒头给乞丐。
这个“馒头应该给谁”的故事至少隐含了以下两点含义:第一,商品和用途的分离性,即同样的商品可以配置于不同的用途;第二,同样的商品配置于不同的用途所产生的效用不同,即使直接效用相同,间接效用也可能有天壤之别,这就涉及需求主体的系统化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和其在镶嵌之中的大系统中的作用和功能。
边际主义学派的第二代传人、门格尔的弟子弗·冯·维塞尔(1851-1926)曾经区分了个人效用与社会效用的差异,他举例说:一个国家进口所需谷物,对效用的评估,考虑的是“如果没有这种购买,这个社会的大部分人就可能饥饿;还需要计算由于避免这个最巨大的不幸和由于保住人民健康及元气所能获得的好处”。从系统经济学的角度讲,个人效用和社会效用对应于不同的系统层次,所满足的是不同层次耗散结构的需要。
受社会发展阶段的影响,古典经济学主要关心财富如何增长,比较注重生产,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落后,社会急需谋求社会财富这一趋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劳动价值论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由于大的时代背景是“供不应求”,自然就忽视了对消费者需求的分析,在生产不足的情况下,消费者需求对财富生长的意义被忽略是必然的。由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三位年轻学者开启的边际主义学派,开创了消费者分析的先河,以边际理论说明实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确立了与古典经济学不同的西方经济学基础。
边际主义学派认为,要形成价值需要两个条件:第一,要能够满足某种需求,具有实用价值,能够产生效用;第二,要具有稀缺性。他们举例说,空气和水虽然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由于不具有稀缺性,所以不能进入价值的范畴。边际主义学派的核心概念是边际效用。所谓边际效用,就是增加最后一个单位消费所增加的效用。边际效用随着消费的增加逐次递减,人们称之为边际效用递减定律。
商品和需求(主体)是一对序偶<商品,需求(主体)>。根据边际主义学派观点,只有满足需求并稀缺的财货(商品)才具有价值。但是,商品和需求(主体)是可以分离的,主要表现为同一商品可以用于满足不同的需求,因而具有不同的效用。维塞尔提出的确定生产要素价值的归属法使用的就是财货和需求的分离性,其单项生产要素的价值等于那个价值最小的产品的价值。维塞尔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财货和需求的分离性,但似乎也意识到了财货和需求的这种分离性。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流行的模块化理论,就是系统的元素与结构相分离的产物,“系统时代,整合为王”实际上隐含了资源与需求主体的分离性。
实际上,分离性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在整个测度论中,“可列可加性”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假定。正是因为,硬资源具有某种分离性,从而,“可列可加”。所以,针对硬资源,经济学家所建立许多数学模型。由于软资源不具有传统的分离性,从而不满足“可列可加性”,从而导致迄今很少关于软资源的数学模型。
http://s10/small/001nwcHlzy6NRwZzW9Hb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