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27):中国需要多少粮食 关键词:粮食

标签:
财经思维 |
分类: 系统思维 |
1994年9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博士在美国《世界观察》发表了一篇文章“谁来养活中国”。布朗博士在文章中认为,一方面,随着社会人口增加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到2030年中国粮食的需求增长85%;另一方面,由于生产率下降、城市化使耕地减少、工业化使环境受到破坏,到2030年中国粮食的供给会比1994年减少20%。布朗由此得出结论,到那时,中国不仅自己养活不了自己,而且世界也不能养活中国。
中国的粮食供应到底是更加紧张了还是宽松了?要回答这个问题,从经济学家的角度来看,只需看一个指标,那就是价格。如果粮价上升就说明粮食供应趋紧,反之,如果粮价下降就说明粮食供应更加宽松。从1949年布朗发表“谁来养活中国?”以来,中国的实际粮食价格呈下降趋势,因此,我们不需要世界来养活中国。
到底需要多少粮食才能养活中国?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系统需求理论。系统需求定律是说,对于任何的经济系统而言,维持其耗散结构所需要输入的负熵流内在地决定了该经济系统的基本需求; 因此,其基本需求只能在与其环境的相互联系中才能满足( 负熵流本身的含义) 。个人是经济系统的极端情况,即把个人看作组织化水平最低的经济系统。因此,维持经济系统耗散结构所需要的负熵流总量内在的决定了需要多少粮食才能养活中国。从实际操作上讲,维持经济系统耗散结构的负熵流,对应于边际效用为零的输入状态。边际效用为零的状态是边际效用的一种极端情况,自然构成经济系统的一个内在尺度。由此,拓展和深化了关于边际效用的研究。举一个直观的例子,一个人的“正常饭量”对应于维持人体耗散结构的负熵流,超出这个饭量,只会带来“吃多了撑的”和肥胖的负效用。全社会的“正常饭量”决定着总体的粮食需求。
美国的国家治理结构由“三驾马车”构成: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市场经济和宗教信仰。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告诉人们要节欲,抑制过度需求。系统需求理论告诉人们超过维持经济系统( 包括个人) 耗散结构所需要的负熵流之外的任何需求都是不必要的,同样可以起到节欲和抑制需求的作用,另外,还可能起到类似于宗教的安顿人们心灵的作用。由此,可以展开系统需求理论在国家治理中作用和意义的讨论。
延伸阅读
1、
2、
3、
4、
http://s10/small/001nwcHlzy6NREYYZ858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