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系统经济学中,根据形成原因的不同,我们把制度划分为自组织制度和层级制度。这就暗含了一个假设:制度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只有相对于由不同的个体构成的系统而言,制度的概念才有意义。在“鲁滨逊的孤岛”上无所谓制度。
关于制度的系统本质,可以追溯到中国早期的思想家荀子。荀子是先秦儒家三位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其他两位为孔子和孟子)。荀子本名况,又号荀卿,赵国(今河北、山西南部)人,生卒年代大概在公元前298至238年之间,著有《荀子》。
荀子首先认为,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利用系统经济学的语言来讲,就是人的系统化生存,或者说,只有系统化才能生存。接着,他为自己的这个论点提供了两个理由,其实也是最早为系统化提供的两个理由:第一,从个人生存的角度来讲,若没有在社会组织中的合作和相互支持,人无法改善自己的生活。他在《荀子.富国》中写到:“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而人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离居不相待则穷”。第二,他在《荀子.王制》中提出,人“力不如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这是在强调系统化的力量。
为使社会组织起来,人们就需要共同的行为准则。因此,就需要礼,用礼来规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儒家思想中,礼的含义非常广泛,它可以指社会行为准则,也意味着仪式和礼节,这时它又有文化教养的作用。从本质上讲,礼就是某种特殊形式的制度。
荀子进一步论述之所以需要礼,是因为人皆有欲望,而且欲望具有“单调性”,同时,供给有限。礼的作用就是规定应有的节制(由此自然理解“货币是一种制度”)。他在《荀子.社论》中写到:“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他进一步认为,凡是建立起“礼”的地方,就形成“道德”;按“礼”而行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违反“礼”的人就是没有道德的人。按照现代的语言来讲就是,遵纪守法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这里的“礼”由先王制定,因此,属于系统经济学中的层级制度范畴。
当然,人既然要系统化(社会化)生存,自然就会衍生出自组织行为和自组织制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