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春秋》时,为他理想中的新朝代制定的纲领之一就是“大一统”。从空间范围上讲,他所谓的“大一统”,主要是指“神州大地”的统一。《孟子.梁惠王章句》记载,梁惠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孔子的“大一统”和孟子的“定于一”。其本质都是空间上的系统化,或者进一步地,都是属于空间上的系统广化。秦朝在公元前221年第一次真正实现了中国的统一,秦王由此自封“秦始皇帝”。
实现了空间上的系统化之后,为了巩固他统治下的这种统一,秦始皇进一步着手系统深化的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措施就是统一思想。秦始皇接受了宰相李斯极为严酷的建议:一切史书,除秦朝史书外,其他“百家”之说和文献,除由博士官存档保管者,以及医书、药书、农牧、卜筮之书以外,都应上交政府,予以焚毁。任何个人若想读书,都应“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朝这样做的初衷和目的是,以“系统深化”巩固“系统广化”,由于对各种哲学思想流派一律禁绝,反而造成了思想界的真空,结果适得其反。由于暴政,秦朝只维持了大约15年。
秦朝之后的汉武帝也同样希望通过统一思想(系统深化)巩固其统治。但是,和秦始皇“废黜百家”不同的是,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实行“兼容百家,独尊儒学”的方法。一方面,官学以儒学为宗,任何人若要从政入仕,必须学习儒学和六经(这也成为此后中国历代开科取仕的基础)。另一方面,对私人传授其他各家思想,没有任何刑罚措施。从此之后,不管朝代如何更替,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绵延不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