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的火花点亮学生心灵的灯
(2014-06-12 09:20:19)
标签:
育儿管理发展目标华夏教师教育 |
分类: 精彩推荐 |
用智慧的火花点亮学生心灵的灯
山东省兖州市兴隆庄煤矿学校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不单单是个“教书匠”,更应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帮助学生心灵成长的“工程师”。
初为人师时,我凭着满腔的热情和豪情投入到班主任工作中,自信用自己的丰富知识能够培养出一个个成材的孩子,因此对班中所有的孩子都充满了过高的期望,在处理问题时总是喜欢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免碰到了很多问题。
我们班有位学生叫李阳(化名),这是一个被父母宠坏的孩子。他是班里的孩子头,总是带头在班里调皮捣乱。今天打坏班里的黑板,明天与高年级学生打架,后天又与老师发生激烈冲突,总是状况百出,好象没有安静下来的一天。当你指出他的错误时,他也总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从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有时还以各种理由为自己狡辩。
在慢慢的接触中我发现这个孩子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在看待问题上总是以自己为中心,他觉得自己接受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只会接受不懂感恩。例如在对待父母这件事情上,他认为父母养育是理所当然,不需要回报,更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艰辛。我多次试图与他讲道理,他总有抵触心理。在与他交流了数次无效之后,我很生气,慢慢的我的态度也强硬起来。我们甚至发生过几次激烈的冲突。第一次碰到这样的学生我感到了束手无策。就在我要放弃时,我看到了一篇文章《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结合文中的例子,我深有感触。于是我请教了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跟他们说了这个学生的情况。
在前辈们的帮助下,我制定了一些方案。首先我先了解了这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他的父母工作很忙,他自幼跟着姥爷姥姥生活。老人有着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总是百般宠爱,要什么给什么,养成了孩子自私霸道的品行。
其次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出现分歧,互相拆台,没有给他树立一个正面的形象。所以孩子对父母缺乏必要的尊敬和爱戴,在行事做人方面也缺乏正确的引导。这样的孩子虽然家庭条件很好,其实也有可怜之处。了解这些情况之后,我先与他父母取得联系,做好他父母的工作,并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们制订措施达成一致。其次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抛弃过去的成见。不苛求、不屈从,用全新的、尊重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他,努力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
在与他接触时,注意一些方法和技巧。首先让他先接受我,于是我主动找他聊天,俗话说“劈柴要认准纹路,治病要摸准脉搏。”在谈心时我先放低姿态,以平等的朋友式关系相待,说话时针对彼此的不足,你可以批评我,我也可以批评你;有些不同看法,我也总让他先说,听完之后再指出问题症结所在,然后说自己的观点;谈话的地点我也总是避开让学生敏感的办公室,以散步的方式在操场或谈话室;出现问题时我也不急躁,先讲清楚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办?不应该怎么办?凡事要明理。如果一两次谈话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我也并不为此失去信心,瞅准机会继续谈,利用语文课旁敲侧击,周会课渲染激励等等方式直到谈通为止。
通过交流慢慢的我发现这个孩子身上还是有很多优点的,他很聪明,接受东西很快,对老师也较尊重,为人仗义等等。带着赏识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这个孩子,给他正面的引导,我发现我们也能快乐地相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李阳的态度行为慢慢地发生着变化:打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偶尔迟到的时候脸上也会露出害羞的表情;开始关心集体的事情;老师的话开始学着倾听等等。虽然比起其他同学他身上的不足还是很明显,但看着他一点点的进步,我心中也被一种幸福所包围,原来老师的快乐就这么简单。
管理一个班级并非容易,小学生的心智并没有发育成熟,虽然学生们看着都很听话,但每个学生由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都有自己的小个性。在教育过程中,不能简单的只让学生们一味服从。
我曾教过一个班,一个学习不错的学生,为了考出更好的成绩,在考试中作弊。在考试过程中我并没有当面批评,而是进行了提点。考完试,我精心准备了一次关于考试作弊辩论会。我作为正方提出“考试作弊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观点,让学生们作为反方提出“考试作弊利多弊少”的观点。经过激烈的辩论,学生们明白了考试的意义。考试是学校组织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不能作弊;在家庭作业时,对于不清楚的知识点是可以翻看课本或查找资料的,但不能抄袭别人答案。从此以后,学生们都很自觉,再没有作弊现象,对于家庭作业也有了新的认识,不再当成一种负担。
——本文刊登于《华夏教师》杂志2014年第5期,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