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城市印象育儿/亲子瑜伽经典瑜伽私语时尚运动 |
分类: 瑜伽 |
瑜伽经典漫谈
文/骊阳瑜伽
在瑜伽馆,经常有学员要我们推荐瑜伽经典,因为自身才疏学浅,往往三缄其口。有几个学员花费不菲买来多部流行大作却难解真义,很是埋怨了我们一通。考虑到电话、Email咨询的学员也越来越多,我们觉得,向学员推荐几部瑜伽经典还是有必要的。
说到瑜伽经典,大家往往见仁见智。“三典”(《韦达诸经》、《奥义书》和《薄伽梵歌》)、“一经”(《瑜伽经》)也许能获得业内公认,但几部译著微言大义,没有一定的积累和智慧很难参悟,我们建议学员从瑜伽“二蒙”入手,根据自身的习练程度选择不同的著作。
对于初学者,艾扬格(Iyengar)的《瑜伽之光》不可不读。该书被喻为瑜伽圣经,是当代瑜伽史上里程碑式的经典著作。艾扬格是目前在世的全世界最伟大的瑜伽导师,在西方享有盛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艾扬格瑜伽被看作是当今世界最为广泛练习的一种瑜伽,并为无数身体基础不甚良好的瑜伽爱好者带来了新的希望。2004年艾扬格被美国《时代》评为10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美国著名的《瑜伽》杂志在介绍他时写道:“如果没有艾扬格的卓越贡献,尤其是他对每一个瑜伽体式细节精确细致而系统的要求,对瑜伽治疗的研究,和他所培养的严格的瑜伽培训体系,我们现在的瑜伽世界将难以想象。”
瑜伽是一门实证的学问,古鲁(Guru,老师)的示范和讲解尤其重要,可以说古鲁决定了学生的高度。本书包括200个体式的完整技巧,并配有592幅照片,难度从1~60。还包括了收束法、清洁法和呼吸控制法,均为艾扬格亲身示范,精确凝练。如果你诚心练习瑜伽的话,本书将成为你正确的瑜伽指导和值得信赖的朋友。目前该书已出中文版。
习练瑜伽一段时间后,最应该读的是柏忠言/张蕙兰合著的《瑜伽—气功与冥想》。该书出版于1986年,是国内瑜伽领域的拓荒之作。蕙兰被称为当代中国的“瑜伽之母”,对瑜伽在中国的推广和普及,贡献巨大。中国的瑜伽教练和普通习练者广受蕙兰的福泽。柏忠言是蕙兰的导师。
国人练习瑜伽,仅取其修心健身的一面,对于瑜伽中古印度宗教哲学理义的另一面却不以为然。大家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足以涵盖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哲学文化。在中国儒道佛文化中很容易找到与瑜伽有共通之处的修炼方式,比如静坐、气功、坐禅等,卷帙浩繁,精深而且系统,而这是瑜伽文献中所缺乏的。该书顺应国人的瑜伽取向,结合当时风行全国的气功热,把中国气功和印度瑜伽共冶一炉,力图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理念,将古典瑜伽的真实内涵与体系融于其中,并期望给国人带来真正的瑜伽受用。这样的探索与努力是卓有成效的。也使本书成为迄今国内所能见到的最好的瑜伽书籍之一。这本长达630页的畅销书,定价仅25元。同时还有配套光碟可供选择。图文并茂,简单易学,是不可多得的瑜伽启蒙著作。第四篇瑜伽冥想及有关功法很有难度,必须在一位有经验的古鲁的指导下练习,初学者不要尝试独自练习冥想和呼吸控制法,多学学其中的一些体式就可以了。
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员而言,可以学习瑜伽一经:《瑜伽经》。《瑜伽经》是印度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瑜伽修行的经典,大约成书于公元三百年,著者为帕坦加利(Patanjali)。他收集整理了先前分散的瑜伽修行的内容,在理论上作了系统的概括和归纳。例如:瑜伽的定义;三昧的种类划分;瑜伽的八支行法:制戒、内制、体式、呼吸控制、制感、专注、冥想、入定;瑜伽神通力的种类;通过瑜伽修行和智慧达到解脱的途径。《瑜伽经》的许多内容与佛教的禅或禅定保持一致。帕坦加利的伟大在于他不加偏见地系统整理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宗派,又结合古典数论的哲学体系,从而使瑜伽为印度正派哲学所承认,瑜伽也因此影响了印度的各种哲学而取得了印度文明的核心地位。然而遗憾的是,当今出版的一些瑜伽书籍及流行的瑜伽主题已经背离《瑜伽经》的教诲,甚至误导读者,使得重温这部仅数千言的伟大经典具有了非常强的现实意义。
中等程度的学员,很有必要学习瑜伽一典:《薄伽梵歌》。该书产生于公元三世纪,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摩诃婆罗多》的一部分。书中通过战场上的问答,阐明一个庞大完整的哲学修证体系,成为印度古典瑜伽系统化的开端。其主旨是阐明奉爱瑜伽对于超然解脱的重要意义,为此而涉及到对其它种种瑜伽理念(比如轮回与解脱、智慧瑜伽、行动瑜伽、思辨瑜伽与神定瑜伽、绝对真理三音om、tat、sat等)的归纳与评析,最终归结到对纯粹奉爱瑜伽和奎师那知觉运动的推崇与倡导。《博伽梵歌》被称为印度哲学的神圣之书,早在二百年前就已盛传欧美,已成为欧美现代瑜伽修持的基础。当代瑜伽学者与修习者,要了解印度古典瑜伽的真义,就一定要了解这部经典。
中等程度以上的瑜伽修行者,我们建议研习瑜伽一论:《瑜伽师地论》。冥想在瑜伽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但原理极其深奥,训练方法十分复杂,而古典瑜伽在演进中,对于冥想部分只重口碑相传,文字表述甚稀,“瑜伽三典”中多有理念涉及,《瑜伽经》对其体系与次第作了大致归纳,但在具体的修习与训练方法上并未展开。因此,即便是在印度正宗的古典瑜伽时代,冥想的体系与方法也并无太多的文字保留给后人。而近现代印度瑜伽,因《薄伽梵歌》与奎师那知觉运动的影响,瑜伽修习日趋宗教化,瑜伽冥想方法简而又简到只剩下语音唱颂,及一些残留的皮毛,诸如“烛光冥想”、“凝物冥想”,还有一些呼吸法的运用、瑜伽休息术等。岂不知语音、烛光、凝物等法只不过是冥想前行“调心”中止心法的一种;而呼吸法的运用并非是瑜伽冥想中的调息;休息术并非是冥想的内容。欲探究瑜伽冥想的真义和修行方法,《瑜伽师地论》是不二的选择。
《瑜伽师地论》弥勒讲,无著记,玄奘译。系印度瑜伽行派的基础性论书,也是早期大乘佛教修证体系的奠基作品。无论对印度还是中国,无论是对瑜伽教义的阐释还是对实际修习的指导,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伟大作用。《瑜伽师地论》按照瑜伽修习的次序阐述,论述了禅观逐渐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境界及练习瑜伽冥想的各种方法。分五部分:“本地分”,把瑜伽禅观境界分为“十七地”;“摄决择分”,论述十七地的要义;“摄释分”,解释诸经的仪则;“摄异门分”,论述经中诸法的名义和差别;“摄事法”,论述三藏的要义。全书讲述一个普通人开始修持到证果的理论、方法、过程。五十几个阶位的修行境界如何去修证都指示得清清楚楚。众生的执著、修道的障碍都在论里破除。煌煌一百卷,文辞艰深,今之学者,往往对瑜伽大论望洋兴叹,不敢染指知味。更有甚者,以此瑜伽非真瑜伽来搪塞众人,以掩盖自身学识的不足。如此,学修自然难以深入。
为使大家对瑜伽各层次境界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进而加深对《瑜伽师地论》的了解,大家可以参考南怀瑾先生修习白骨观(即《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二中骨锁观)的记辑《禅观正脉研究》。怀师闭关三年,口传法要,从起修,先了色身,进而了“身见”与“我执”,洋洋三十六观,融摄了许多修持上的大奥秘,很有借鉴意义。
瑜伽修行博大精深,以上所述瑜伽二蒙、一经、一典、一论,管窥之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