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庄子》4人世间(上)

(2020-01-29 11:51:58)
标签:

本心

道德经

佛学

灵性

文化

分类: 道德经

4、人间世(上)

【题解】
     《人间世》讲的是道在世间修,每件事都是炼心的机会。心斋是在动中炼就的。强调无用之用,是说有了点小境界就想用,后边的无为无不为就修不成了。我们没去病毒灾区,只是在家里看着病毒救灾的新闻,不自觉地落泪。慈悲心一动,无为无不为就发生了。这就是无用之大用。

【原文】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解】

颜回拜见孔子,向老师请假。孔子说:到哪里去呢?颜回回答:打算去卫国。孔子说:去卫国干什么呢?颜回说:我听说卫国的国君,他正年轻,办事专断;对国家不负责任,看不到自己的过失;过度奴役百姓致死,死亡人数不可称数,就像大泽中的草芥一样,百姓流离失所。我曾听老师说:治理得好的国家可以离开它。治理得不好的国家却要去到那里,就好像医生门前病人多一样。希望用我所学,传播给卫国,或许卫国可以逐步恢复元气吧!
孔子说:嘻!你若去到那里是会遇到危险的!治世之道不需要复杂,复杂了头绪多,头绪多会生干扰,干扰来了会烦心,烦心起了就失了道,就救不了了。古时得道的至人,先求自度,然后再来度人。你哪里有空直接去暴露别人的错误啊!你懂不懂过份的道德,就不是道德了。德的过分来自于名利心,学问越高,意见越多,好胜心越强。名声是互相倾轧的结果,知识成了是争斗的工具。二者都像是凶器,不可以将它们推行于世。

【原文】
   
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戳;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解】
     
且根基深厚过分自信,其实未通人情事理。没有知名度,没有认可度。而勉用仁义和规范劝说暴君,这是在暴露卫国国君的缺点,你会倒霉的。你把倒霉带给了别人是要背因果的,你想做这样的倒霉蛋吗?况且,你也会喜欢好人,不喜欢恶人。如果国君并不召见你,那些王公大臣一定会乘机整你。那些人用眼睛斜你,假装和气,嘴里评论你,心里有成见。这是以火救火火更大,以水救水水更凶,叫错上加错。这样下去,后患无穷。假如你不信老师的话,一定死在暴君面前。
从前,夏桀杀害了敢于直谏的关龙逢,商纣王杀害了力谏的比干,他们的德性很好,又能惠及百姓,但是对下面好,就违背了上面的意思,命就没了。做好了一面,另一面没处理好。坚持一个名义,并不懂得人生。当年帝尧征伐丛枝和胥敖,夏禹攻打有扈,三国的土地变成废墟,人民死伤无数,这些都是为一个观念所蒙蔽的结果,你就没有听说过吗?一个名义及其后果,尧舜这样的圣人也不可能超越,何况是你呢?你既然有勇气去拯救人家,一定觉得自已有所成就了,那么把你的成就报告给我听听
      【原文】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曰:恶,恶可!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讁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仲尼曰:恶,恶可!大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解】
      颜回说:我只有无念之正念,一心专注,这样可以了吗?孔子说:唉,这怎么可以呢!这刚刚是以阳充阳,气色神采,一下好一下坏,还没有定。只有阳刚,没有阴阳中和。虽然比普通人有点功夫,凭着这么浅的功夫,想和人心心相印,去为帝师,能量还差得远。有这么点能量就想用,自然向上的大道你就走不上去了。表面是修道,一念之差,谬之千里,怎么可能教化帝王!”
颜回说:如此,那我外圆内方,不表现出来,潜移默化地慢慢升华。直心是道场,心静了就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了就知道,众生不论身份地位都是平等的,皆为道所化生。要别人同意、不同意你的看法,说明你就没有真正的空净。象这样的水平明眼人就会认为你还很幼稚,这能叫天人合一吗?基本的分别心还没退掉。

外曲人,是随顺众生。手拿朝笏躬身下拜,这是做臣子的礼节,别人都这样去做,入乡随俗,我也这样做,人们也就不会责难了吧,这叫按人的规则办事。潜移默化地慢慢升华,效法古道而行。古人的说法虽然有效果,但是批评国君能行吗?古人的环境和今天的环境很不同。若真是古今一样,讲话直一点,但不能算毛病吧。以这种办法来为人臣之道,可不可以?孔子说:唉,怎么可以呢?太多的律法并不周详。虽然,照着条文做也没罪过,这只是做到了没犯错而已,对实际的解决问题一点用也没有。就凭一些教条怎么能教化人呢,教化人要来自鲜活的心的力量。

【原文】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暤天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38),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解】
      颜回说:我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老师给指指路吧。孔子说:斋戒清心,我将告诉你!怀着有为的心,是那么容易得到的吗?太容易就传道给你,天也不答应。颜回说:我颜回家境贫穷,不饮酒浆、不吃荤食已经好几个月了,像这样,可以说是斋戒了吧?孔子说:这是祭祀前的斋戒,并不是心斋。颜回说:我请教什么是心斋孔子说:你必须摒除杂念,专心致志,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听,不用心听用炁听!停止耳朵向外听的功能,心也不再杂念丛生。胎息,好像呼吸也停止了,凝定的气,既是感应外物的虚灵。修道就是累积内心虚灵的境界,没有杂念,神气凝定,就是心斋。

颜回说:老师教我的方法,开始很不习惯,后来慢慢的耳朵可以向内,念头也没有了,呼吸也没有了,这算不算虚静了呢孔子说:你对心斋的理解实在十分透彻。我再告诉你,若是有干扰来招惹,你能不被牵引,如如不动。外边的干扰一进来,心就动了,干扰消失了心才静下来。没有方法,不需要对治什么,身体就像一个空壳,真我不得已在空壳子里游戏,能够这样看清真我假我,修养功夫就差不多了。走在路上没有痕迹容易,但是一念就到了,连走的地都没有,那就难了。凡是人能炼的,人能做的都是容易的,刻苦练习就行了,但是人做不到的,神自动做的那才是难的。被人使唤还可以做假,被天使唤就做不了假。听说过有翅膀飞的,没听说过没翅膀飞的。听说过学习后而知的,没听过什么都没学一切都无知而知的。远观那个清净之地,自性的光明放出来,大吉大利,得了大定。如果没得定,坐下来就脑子跑火车叫坐驰。能够耳目内通,不用耳目,心能够知道天上人间,无所不知。到了这个境界,鬼神都来听命,何况世间的人。可以化生万物,是尧,舜、禹三代传行的法要,伏羲、几蘧等都得到了这个内圣而外王的道统,何况普通人呢。

【原文】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而况诸侯乎!吾甚慄之。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懽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生!夫子其行可矣!

【解】

 叶公子高将要出使齐国,他向孔子请教:楚王派我诸梁出使齐国,责任重大。齐国接待外来使节,总是表面恭敬而内心怠慢。平常老百姓尚且不易说服,何况是诸侯呢!我心里十分害怕。您常对我说,凡事或大或小,很少有能圆满的。事情办不好就可能被杀头,事情办好了,有得必有失,无形的报应还等在后边。成功与失败没有后患,那一定是得道高人才行。我生活简单,不需要有人来做清洁。我今早得道任命就喝了凉水,急得身体发热。我还没上任,就已经病了,事情办不好,必会被杀头,去,不去都觉得很为难,我没有能力胜任此任命,老师快教教我吧!”

      孔子说:“天下有两个大的戒律,一是天命,二是道义。孝敬父母是天性,这是人道上必须遵守的。侍奉君王,效忠国君是为臣的道义。天下都是国君的,没地方逃呀。所以是大的戒律。所以尽孝不需要选择时间空间,任何时候都要尽孝,这是尽孝的最高境界。侍奉君王,也不能选择事情,这是忠君的最高境界。处世做事要本着本性之一,脱离阴阳二,悲伤、快乐根本不会影响到你。明知道结果,也顺其自然,安之若命,这就是道德的高境界。为人之臣,一定有许多不得已。做事的时候专注地投入,哪里有闲暇悦生恶生呢!按我说的做,你就可以去上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