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尹子《文始真经》今译13
(2019-01-09 10:10:34)
标签:
本心道德经佛学灵性文化 |
分类: 道德经 |
第十章
(原文)曰:魚欲異群魚,捨水躍岸即死;虎欲異群虎,捨山入市即擒。聖人不異眾人,特物不能拘爾。
翻译:鱼想离开鱼群,从水里跳上岸马上就死。虎想离开虎群跑到城市里,就会被擒获。圣人和普通人一样,但心体如真空,万缘无碍,逍遥自在,超然物外,不被任何事物束缚。圣人融于万物,又逍遥自在。
第十一章
(原文)曰:道無作,以道應世者,是事非道。道無方,以道寓物者,是物非道。聖人竟不能出道以示人。
翻译:道无作无为,把道用在一个事务上,是事,不是道。道本无形,没有方位。把道寄托于一个东西上,是物,不是道。道无形无相,心不可思,口不能言,只能心领神会。圣人不能把道拿出来示人,道由心悟。
第十二章
(原文)曰:如鐘鐘然,如鐘鼓然,聖人之言則然。如車車然,如車舟然,聖人之行則然。惟莫能名,所以退天下之言;惟莫能知,所以奪天下之智。
翻译:钟不敲的时候安安静静,敲的时候才会响。圣人说话也是这样,应声无心,感而接应。就像车子不走的时候安安静静,有人驾车车才会行走,圣人的行为也像车一样不自行,感而后行,行而无心。圣人不得已而应世,所行之德,上德不德,有迹而无迹,鬼神莫测。道无言,所以使天下言后退。道无知,所以使天下智丧失。语言知识都是障道的,圣人言行无心,道不可思议。
第十三章
(原文)曰:蝍蛆食蛇,蛇食蛙,蛙食蝍蛆,互相食也。聖人之言亦然,言有無之弊,又言非有非無之弊,又言去非有非無之弊。言之如引鋸然,惟善聖者不留一言。
翻译:蜈蚣吃蛇,蛇吃青蛙,青蛙吃蜈蚣,三虫互相吞食。圣人的话也是这样,圣人说有无的弊端,又说非有非无的弊端,又说去掉非有非无的弊端,圣人说有是一边,无是一边,不开悟的人就住着两边,这就是学道的弊端。不着有不着无,唯行中道。既知非有非无是不对的,则去除非有非无。迷人不悟,有无、非有非无,去非有非无,都是学道的弊端,说话像拉锯一样,痕迹越拉越深。唯独圣人无住,不留一言。圣人之道,不属名相言语,雁过不留,一丝的执着都是弊端。
第十四章
(原文)曰:若龍若蛟,若蛇若龜,若魚若蛤,龍皆能之。蛟,蛟而已,不能為龍,亦不能為蛇為龜為魚為蛤。聖人龍之,賢人蛟之。
翻译:比如龙、蛟、蛇、龟、魚、蛤,龙都能变之,龙之为物,乘乎云气,养乎阴阳,聚而成形,散而成气,变化莫测,能小能大。蛟,只能是蛟,不能变龙,蛟似龙非龙,蛟为水兽,不能变化,也不能变蛇、龟、魚、蛤。圣人就像龙,贤人像蛟。道在圣凡,圣人不多,凡人不少,只在悟不悟道,了不了道。
第十五章
(原文)曰: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芒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嘗隨人。
翻译:道是虚无,有形的物质是自己找上门来的。虚无的道之动像水流,波动水无动。虚无的道之静像镜子,显像无心。虚无的道之声音,应物如空谷传声而常寂。圣人的心如真空,好像是不存在的,清净如水。 像圣人的心一样清净的人,可以和圣人同气相通。心不清净的人,执着于圣人的名相,不会得道。圣人不会先于人,都是众生有什么需求,随顺众生。圣人动静无心,感而后应。
第十六章
(原文)曰:渾乎洋乎游太初乎,時金己,時玉己,時糞己,時土己,時翔物,時逐物,時山物,時淵物,端乎權乎狂乎愚乎。
翻译:大道浑然,汪洋无边,即是圣人之体。太初,气之始,一气始萌,道之用,圣人即体即用,遨游太初。了道圣人,有时被赞美为金玉,有时被污蔑为粪土。有时逍遥翱翔,如鸾凤冲霄,有时藏在物质中,不露痕迹。有时山居涧饮,月外云眠,有时烟蓑雨笠,邀游江湖,不在朝廷做官,不与诸侯为友,放任逍遥。或者在高堂辅世安天下,或者在山水间逍遥自在,如狂如愚。圣人随时变化,隐显莫测。
第十七章
(原文)曰:人之善琴者,有悲心,則聲悽悽然,有思心,則聲遲遲然,有怨心,則聲回回然,有慕心,則聲裴裴然。所以悲思怨慕者,非手非竹非絲非桐。得之心,符之手;得之手,符之物。人之有道者,莫不中道。
翻译:善弹琴的人,心里有悲伤,会弹出悽悽然悲怆之声。心里有思虑的心,琴音也会迟迟然,有思虑的声音。有怨恨的心,琴音也会回回然,有怨恨之声,有羡慕的心,琴音也会裴裴然,有慕恋之声。悲思怨慕这四种声音,不是来自于手、竹、絲、桐,而是来自于心,付诸于手、付诸于物。有道之士,体用如如,起居饮食,一切皆在道中,圣人动静都是道。
第十八章
(原文)曰:聖人以有言有為有思者,所以同乎人;未嘗言未嘗為未嘗思者,所以異乎人。
翻译:圣人说话、做事、想问题的时候和凡人一样,但是圣人在思想言行之前,和凡人是不同的。思想言行之前,是真空之体。圣人的真空之体,与凡人的真空之体一样,但是圣人是悟了本体的,凡人是没悟本体的。迷人同圣人之迹、不同圣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