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尹子《文始真经》今译6
(2019-01-01 10:15:15)
标签:
本心道德经佛学灵性文化 |
分类: 道德经 |
(今天是元旦,如果能以无言互相祝贺,就是懂道了。)
第十三章
曰:一情冥為聖人,一情善為賢人,一情惡為小人。一情冥者,自有之無,不可得而示。一情善惡者,自無起有,不可得而秘。一情善惡為有知,惟動物有之,一情冥者為無知。溥天之下,道無不在。
翻译:一情返还于真空本性的是圣人,从真空本体上忽生一念,生善念是贤人,生恶念是小人。积善成德,善积多了是贤人,恶积多了则成凶暴之祸,所以叫小人。生一念忘一念是情归本性,从用归体,暗合道妙,从有到无了,不能出示于人。从真空上忽生善恶之念,是从无起有,从体到用,善恶的痕迹一定显露出来。一情善恶属知识,与蠢动有识之物无异。一情与真空暗合,是知识未萌之前的真空妙有之道,充塞太虚,无所不在。道不属情识,无处不是道。
第十四章
曰:勿以聖人力行不怠,則曰道以勤成;勿以聖人堅守不易,則曰道以執得。聖人力行,猶之發矢,因彼而行,我不自行。聖人堅守,猶之握矢,因彼而守,我不自守。
翻译:不要以圣人精进,行之不懈怠,就说圣人学道,是因勤苦而道成。道由心悟,见了本性就自我成就了。不要以圣人坚守不改,就说圣人是因为执持而成道。圣人心开悟解,以道为体,真常不变,无为无执,无失无得。圣人应物慈悲,利益一切众生而不息,人以为是力行,殊不知,圣人力行慈悲,普慧众生,就像人以弓发箭,感而后应,不得已而后行,圣人无我,不会独断先行。圣人独静,人们就以为是坚守。就像人射箭前,以手把箭,因彼不应,所以静默,哪里是有心守静默,圣人动静无我。
第十五章
曰:若以言行學識求道,互相展轉,無有得時。知言如泉鳴,知行如禽飛,知學如擷影,知識如計夢,一息不存,道將來契。
翻译:道本无名,不可以言求,道本无迹,不可以行求,道本无法,不可以学求,道本无情,不可以识求。如果以言行学识求道,互相辗转,以盲传盲,永远不会得道。言如泉鸣,声不可辨,妄名也;行如禽飞,迹不可循,妄迹也;学如捉影,伪不可取,妄法也,知识如计梦,妄不可信,妄情也。一息之间,把名、迹、法、情顿忘,就能契合妙道。道不属名迹法情,不可以言行学识而求之。
第十六章
曰:以事建物則難,以道棄物則易。天下之物,無不成之難而壞之易。
翻译:以用使人得道难,以体使人得道容易。以用令人人了道,诚为不易。以体令人人了道,则很容易。弃物即一物不留,独露真空妙体,人人本自俱足,所以很容易。金丹大道,从虚无本体上入手,不管你肉身什么条件,什么样的能量反应,到日子就出验证,一个也跑不了。天下之物,纷纷亿万,俱要圆成,诚为不易。天下的事情都是成很难,坏很容易。唯独道不同,成道很容易,一得永得,得了就不会再坏。从用上得道很难,从体上得道不难。
第十七章
曰:一灼之火能燒萬物,物亡而火何存;一息之道能冥萬物,物亡而道何在。
翻译:火是无我之物,或钻木,或击石,取火之一星而灼烧万物,等到烧尽万物,火也不存,因为火无我。一息之间洞彻真空之道,则窈然冥然,元无一物,内外皆忘。真空之道是勉强之名,了悟道者,也无道之强名。
第十八章
曰:人生在世,有生一日死者,有生十年死者,有生百年死者。一日死者,如一息得道;十年百年死者,如歷久得道。彼未死者,雖動作昭智,止名為生,不名為死。彼未契道者,雖動作昭智,止名為事,不名為道。
翻译:人生寿夭不等,有的出生一天就死了。有的十岁死了,有的百岁死了。一日死者,如一息得道,利根之人,遇到真师,当下顿悟,于一息之间,心死绝疑,如人生一日死。十年百年死者,如历久得道。中下之士,遇师垂接,卒难了悟,如水浸物,渐渐得透,或十年,或多年,志心不退,经历种种磨难,终于有一天悟了,心死了,如人在世十年百年而死。这三种人在识心未死之前,虽动静作为,都是识神智识,只能叫心生,不能叫心死。顿渐三等人,在未了悟契道之前,虽动静作为,都是识神智识之用,只能叫人事,不能叫妙道,悟有顿渐,道则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