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正热播《胭脂》,这是写的抗战时隐蔽战线一位女杰,而不是《聊斋志异》名篇的改编。
胭脂作为中国旧时妇女最习用的化妆品,被视为我国妇女美容的象征,并被许多我国女性用作名字,但它却不是汉语,而是现在可以确证的匈奴语。
这个词据《史记·匈奴列传》最早的写法是“焉支”,张守节《正义》引《西河故事》匈奴歌作“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也写作燕支,烟肢,同传司马贞《索隐》引《西河旧事》作“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这应是以盛产焉支花而得名的山。《索隐》又在注同传“阏氏”时引习凿齿与燕王书:“山下有红蓝,足下先知不?北方人采取其花染绯黄,挼取其上英,鲜者作烟肢,妇人将用为颜色。吾少时再三过见烟肢,今日始视红蓝,后当为足下致其种。匈奴名妻作阏支,言其可爱如烟肢也。”同上,2909页
也都作支音,不作脂音,此也与《集韵》同。《集韵》支韵章移切:“赤支
:
赤垔~,面饰”。
红蓝中医称之红花,晋崔豹《古今注》“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亦谓为红蓝。以染粉为妇人色,谓之燕支粉。”
虽然现在多写作“胭脂”,但古代上古至切韵,支脂都不同音,支读e韵,脂读i韵,焉支本音antje
或entje,支改写作脂tji,自是支脂两韵相混以后事。《本草纲目》卷十五草部“燕脂”条则说:“产于燕地,故名燕脂,……俗作‘月燕
肢,胭支’者并谬也。”这竟是据后来的俗写望义生义,反过来否定古写了。又这是全照汉语语义来说的,李时珍不知道它不是汉语,不应依汉语解。晋时习凿齿他们把焉支的原料红花译为汉语“红蓝”,说明是那花染的粉叫燕支,与燕“脂”也全无关系。
温州“胭脂”照字面文读是[i1 tsz1],但口语都说[i1
tsei1],第二字音同“支”不同“脂”。
。温州话现在还保持古代脂支之分的活的语言证据。闽语也有不少方言保留“支脂”之别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