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我们民族所崇拜的古老的图腾。但它到底只是一种神话动物,还是有着真实的动物原型呢?。十二属相中“子鼠、丑牛、寅虎、卯兔、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犬、亥猪”都是真实而且习见的动物,不应只有“辰龙”是虚构的。
实际古籍记载了“见龙、豢龙、屠龙、御龙”等不少情事。《左传》昭公十九年记郑国洪水,龙斗于城门外洧渊,二十九年记晋国“秋,龙见於绛郊,魏献子问於蔡墨”。蔡答:“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不然,《周易》有之”,引乾卦“潜龙、见龙、飞龙、亢龙、龙战”等,反问道:“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他把后来龙少见了归罪于水官没管好。
古籍一般都指出“龙”是水生动物中最厉害的。《大戴礼记·劝学》“积水成川,蛟龙生焉。”(《荀子·劝学》同,“川”作“渊”),《·四代》“高山多林,必有怪虎豹蕃孕焉,深渊大川,必有蛟龙焉。”
《·易本命》“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所以古越人习水要断发文身像龙子图避蛟龙。然而也有不怕它的勇敢渔夫:《庄子·秋水》“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这都是说的当时普遍的见识,那应是渔夫猎户所常碰到的动物,不像在说神话中物。
龙虽生于水,但也可登陆,见于田、斗于野,是能够两栖的动物,尤其生蛋必须登陆。《淮南子·泰族》“夫蛟龙伏寝於渊,而卵割[剖]於陵”许慎注:“乳於陵而伏於渊,其卵自孚”。具有这种习性的水族只有龟鳖、鳄鱼。又《孔子家语》说龙“夏食而冬蛰”,水族中同样是龟鳄等有这类休眠习性。
好些人认为龙的原型是蛇,但蛇不是以水生为主的,不可能是水族之长;蛇也没有腿,而龙则都有四足。从习性和形体特征看,原型应该是鳄鱼一类。龙有鳞有角有鬣,则应属在我国已经绝迹的巨型湾鳄(马来鳄)。因湾鳄双目之上眉弓大型隆起,很像双角。我国今存较小型的鳄鱼“扬子鳄”,俗名“猪婆龙”、“土龙”(今安徽南陵、宁国方言仍称“土龙”),也说明鳄鱼是可以称“龙”的。按称“鳄”是依据东南亚的叫法借的:越南ngak,泰文ngyak,《说文》从虫部:“似蜥蜴,长一丈,水潜,吞人即浮,出日南。”元周达观《真腊风土记》“鳄鱼大者如船,有四脚,绝类龙,特无角耳”。明朱孟震《西南夷风土记》“茅酋城壕内畜有异鱼,身长数丈,嘴如大箕,以尾击物食之。……缅人名为‘龙’”。缅语鳄鱼me-kjong<klong,
藏语龙Hbrug,音都接近于古汉语的“龙”。
1937何震亚《匈奴与匈牙利》就已指出匈奴“崇拜鳄鱼为龙”,后来许进雄《古文谐声字根》指出“龙,象形,大致是杨子鳄”,1988何新《龙年说龙-答中央电视台记者问》更明确指出龙应是湾鳄。都跟我的想法相合。
郭沫若引古希腊12属相,其中有一半是类似物,如虎对狮、鸡对鹤,龙就是对鳄鱼的。
至于传说中的龙有须、有髯,蛇身、鹰爪等有异于鳄的现象,那是对图腾的艺术化装饰的结果,是美化神化图腾的心理的反映。我们看舞狮、宫门口石狮的形象,就跟真实的狮子相差很大,那也属于艺术化的结果。
《周易》首卦“乾卦”,就首先以龙来作图象。《易经》每卦分上下六爻,下卦(内)三爻写下,上卦(外)三爻写上。就像坤卦下三爻写水流,上三爻写登陆一样,乾卦下三爻写地:初九“潜龙”、九二“见龙在田”都是地上之象,上三爻写天,除九四“或跃在渊”,是龙欲飞升之象,九五“飞龙在天”,上九“亢龙”是指苍龙星座(6千年前濮阳仰韶文化遗址已以东龙西虎蚌塑夹尸以表升天),用九“见羣龙无首”是指龙挂(水龙卷),就都是说天象的龙了。那是模仿地上龙的形象,在星象、气象上所作反映。
龙年大吉,许多人盼生龙宝宝,或取个“龙”名。开年北京市长郭金龙文化访台,会见台北市长郝龙斌,两岸交流也喜见双龙之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