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过了,年节的欢庆才结束。
元宵所欢庆的,即它是农历一年里第一个月圆之夜,古来的狂欢夜。
“元”在甲骨文,是“人”上加一短划,指示人体最高处即头部。《左传·僖三十三年》记先轸免胄冲狄师而死,“狄人归其元”,杜预注“首也。”元指人首,也可指头一个,指年月日之始,《说文》:“元,始也”。所以,正月也称“元月”。元月的月圆之夜于是被称为元夕、元夜、元宵。这些词则是唐宋才盛行的。
有人说元宵来自“上元”,实际上那也是从“元宵”扩展来的。道教把正月十五的元宵称上元,那是春季的头一个满月夜,然后把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那分别是秋季头一个满月和冬季的头一个满月之夜。意图用此“三元”来对应“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天气主生木,木为春候;地气主成金,金为秋候;水气主化水,水为冬候。——可参看明郎瑛《七修类稿》卷27说“三官”与三元)。
“宵”指夜。《说文》“宵,夜也。从宀,宀下冥也。肖声。”《尧典》“宵中星虚,以殷中秋”,孔传:“宵,夜也。”《周礼·司寤》“禁宵行夜游。”郑注:“宵,定昏也”。用例都够早。“夕”、“夜”字都从夕(月),表满月更合适。那怎么又用肖声的“宵”来指夜呢。
今本《释名·释天》未释“宵”,但释了“昏”字。有“昏,损也,阳精损灭也。”说明阳光消灭是夜晚的特征(不过以“损”作“昏”的声训不合适,因“员”与“昏”词根的声基不同,应说“泯灭”为好。《书·牧誓》“昏弃”王引之述闻“昏,蔑也,读曰泯,昏弃即泯弃也。”)。可仿之说:“宵,消也,阳光消灭也。”
这和“戌”smid
字词源来于“滅”med
相仿,也指其时阳光已经消灭。所以“宵”应跟“消”slew(参藏文sro-sji衰)同源。不言而喻,日入光灭则皎皎月出矣。
元宵节吃的汤团,北方也称元宵(制法用馅摇滚糯米粉,与南方汤圆捏糯米粉团加馅不同),这则是词义的转移变化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