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虎年说寅、虎

(2010-02-22 18:26:19)
标签:

於菟

古音

阿尔泰语

缅文

秦简

干支

属相起源

避讳

文化

 

  今年依农历是庚寅年,生肖属相为虎,故称虎年。

  从历史语言方面看“寅”与“虎”,可说的有五:

 

  一、庚寅先让我们想起古楚国大诗人屈原,他在《离骚》头里就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上句是说,时间正当摄提岁(寅年)的正月(寅月),下句说庚寅日他降生了。寅年寅月寅日,这生辰是够巧的,真是虎虎生威啊。但“寅”是否对虎,楚辞却未有表现。

 

  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属相纪录,是秦简《日书》,出自秦代。比起干支的产生年代来,那就晚太多了。因为早在夏代,已经出现日名王名用天干命名了,天干地支当是夏人的创造(详拙著《夏语探索》,《语言研究》2009年第4期)。

 

  “寅”属地支,地支起源于每天的太阳视运动时辰周期。“寅”表引,即《尚书·尧典》的“宾引出日”,来自先民太阳崇拜的迎日仪式(与申时的送日仪式相对)。依《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律书》、《汉书·律历志》及《说文》、《释名》所作声训择善而从(下列所引“也”前各字),十二支的得名之由应是:

 

  子,兹也:夜半全黑无光(说文:兹,黑也) 丑,纽也:太阳纽束未出

  寅,引也:宾引迎请出日                  卯,冒也:阳光冒出天门

  辰,振也:金乌振羽升空                  巳,已也:阳光已经普照

  午,啎也:日中阴阳交仵                  未,昧也:太阳偏西渐昧

  申,伸也:重引饯送入日                  酉,留也:太阳逗留昧谷

  戌,灭也:太阳入地光灭                  亥,阂也:阂闭天门藏日

 

  从寅时起,天色向明向阳,故属相“寅卯辰巳”所配“虎兔龙蛇”皆为野外活动的动物;午后天色向昧向阴,就以配家里活动的家畜为主,先配六畜“马羊鸡狗猪牛”。汉蔡邕《月令问答》对此有说明:“凡十二辰之禽,五时所食者必家人所畜:丑牛未羊戌犬酉鸡亥豕而已,其余龙虎以下非食也。”(这里家畜未提马,或许把“午马”也排在“龙虎以下”一类了,似是说,马虽为家人所畜但平常不是供吃的)。可是除了六畜还有两个例外:“申猴、子鼠”。“子鼠”可以解释为它也生活于人家屋内。唯“申”配猴,真是不在家里活动的。放马滩秦简《日书》申对猴,所配同今一样;睡虎地秦简《日书》所配则有变化,申配“环”(猿),这就可另行推想了。东方朔《占书》:“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羊、四日占猪、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占了六畜还占人(所以正月初七向来称为“人日”)。那么申配“猴←猿”之前有可能原先也是配“人”的,人,自然是在家里活动的,那就不例外了。

 

  三、“虎”字今读 hǔ,中古音《广韵》为呼古切,晓母模韵上声 huo’,上古为晓母鱼部上声字 haa’,因可谐来母“虜盧”,更早应读复声母[qhlaa’]。《本草纲目》时珍曰:“虎,象其声也。”不知李时珍心目中虎的叫声是 hu 还是 huo,反正想不到 hlaa 那样的音去吧。上古鱼部字读 a 韵是1923汪荣宝《歌戈鱼虞模古读考》比较梵译名如 buddha 译“浮图、浮屠”等等语例才发现的。今 u 韵上古读 a,是上古音标志性特色。由于鱼部字藏文“五吾苦狐睹雇咀鱼侣女如无武”、缅文“五吾苦虎户贾迕咀鱼雨无慕膴辅”、泰文“五虎贾股乌壶矑渡土辅傅莽(犬)膴(多)余(我)” 都仍还读 元音,所以它们也构成了汉藏语言比较的基础。鱼模麻韵上古同部,故虎可作麻韵虚讶切 “諕罅”等字的声符。

 

  四、虎的异名很多,最出名的是“於菟”。《左传·庄公三十年》“鬥穀於菟为令尹”、《宣公四年》记楚令尹鬥氏子文原是私生子,生而被弃由虎乳养的经过,并说:“楚人谓乳‘穀’,谓虎‘於菟’,故命之曰‘鬥穀於菟’。”释文:“穀,奴走反,楚人谓乳曰穀,汉书作彀”(左下弓实应作子),“穀,奴口反。於音乌,菟音徒”(《汉书·叙传上》自记班氏祖先此事则作“於檡”,颜师古注“穀读如本字,又音乃苟反。於音乌,檡字或作菟,並音塗”)。则“穀”为借字,正字左下当作“子”,古音为[noo'],跟缅文nou’、纳西no(乳汁)最相近;“於菟”古音是['aa-l'aa],跟哈尼语 ha-la 最相近,缅彝各语虎词根都为 la,缅语 kjaah 也来自klaah(泰文khlaa、khaal或也来于此),所以楚人语言在汉化之前有可能更接近缅彝语的(於菟与“虎”虽也同源,在发展方向上“虎”存前单化,於菟则分化为二音节,其主音节为 l'a 与缅彝支语言更近)。

  《方言》八:“虎,陈魏宋楚之间或谓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间谓之‘李耳’,或谓之‘於堍’(土改虎),自关东西或谓之‘伯都’”。郭注“於音乌,今江南山夷呼虎为‘堍’(土改虎),音狗窦”。则晋代南楚人还说“乌菟”。李时珍说“李耳当作狸儿…今南人犹呼虎为猫,即此意也。”虏、狸皆可音转如“李”,土家语虎 li 最近。“都”古音为[taa],则与藏文虎 stag 相近。

 

  《尔雅·释兽》“甝,白虎”释文“甝,〈字林〉下甘反,又亡狄反”。《说文》右旁甘写作“日”:“白虎也,读若鼏(莫狄切)”。今侗水语虎 mem,有可能即从此字来(因右旁“日”依段注实是“冥省声”。但也有可能对《释兽》下文的“貙獌,似貍”的獌)。

    至于壮语虎kuk,应对《释兽》貔“其子豰”的豰,郭璞注“虎豹之属。”释文火卜反,《尔雅音图》“豰音谷”。(《集韵》居六切又作“犭匊 ”,注“黄腰也”,司马相如《上林赋》“獑胡豰蛫”中“豰”字郭璞即注为黄要)。至于虎在泰文说 sya,苗瑶说 so3,可能是对“虘”(才都切、丛租切,暴虎。《玉篇》写作虎旁且:昨古切,生虎)和“虪”(式六反,黑虎)的,尚待细究。

 

  阿尔泰语多称虎为 bars。汉代征匈奴“蒲类泽”,即今“巴里坤”湖(虎湖),汉代“蒲”正读 ba ,用来译 bars 的 ba 很精确。此词或可与汉语“豹”[preews]联系,汉语复声母带垫介音 r、l 的,阿尔泰语因无复声母,故须改为韵尾,如古汉语“马”mraa’改为 mal(大牲口),“谷”(古指小河溪) kloog 改为 gol(河)。

 

  五、虎是令人畏惧的猛兽,所以民间禁忌说虎,古来北方婉称之为‘大虫’。温州人称之为“大猫(白读驮茅)”。长沙人虎与府腐同音,乃改腐乳为“猫乳”,府正街为“猫正街”。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名叫李虎,唐人更加避讳,称虎为彪、兽、猛兽(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即改《左传》“虎乳之”为“兽乳之”)。不宜用兽字时,则如“虎贲、虎丘”都改为“武贲、武丘”,甚至连成语“豺狼虎豹”在敦煌写本《沙州图经》也写成了“虫豹”。唐人编的《隋书》中,乃至《经籍志》把北周虎门学士写作“兽门学士”,《礼仪志》把《白虎通》写做《白武通》,《律历志》把物候“虎始交”写作“武始交”,出现许多笑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