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代,中国国家统一、文明发达,国势强盛、声名远扬,因而其主体民族被其他民族称为“汉人”,以迄于今称为“汉族”。于是“汉”也用来表示相关汉族文化的“汉语、汉字、汉文、汉音、汉姓、汉服”,以后甚至还用它来代替人(男人),造出诸如“汉子、老汉、大汉、壮汉、好汉、莽汉、懒汉”等等词来。
从东汉翻译梵文的
arhan 或于阗文arahan为“阿罗汉”看,汉代当时“汉”就读 han,似乎古今未变。但先秦却不如此。
汉朝以“汉”为国号是从刘邦封于汉中为汉王来的,原源于水名。汉水,今称汉江,是长江最长支流。在《书-禹贡》,《诗-汉广》里虽已都提到它,可不知最初的写法,今所见先秦实物是楚怀王6年(前323)的“鄂君启铜舟节”有“自鄂往,逾湖,上汉……,逾汉,庚汪”。铜节中的“汉”都写作“灘”。这和《说文》解释“漢”为“漾也。从水,難省声”相合,原来,“汉(漢)”字是省了“隹”来的,不省就该作“灘”,跟河滩的滩同形。《史记·历书》的“涒灘”,《索隐》《集解》都指出“灘”又作“漢”。可见“漢”古体本来写作“灘”。汉代才分化成“灘”“漢”俩字。
“漢”是“難”声字,本作“灘”,都是舌音,那么原先应不读 han。但如果依王力先生上古拟音标作“難 nan、灘 than、漢
xan”,三字读法跟今音一样,声母不同,其谐声关系就不容易解释。依李方桂先生系统,“難 nan、灘 hnan、漢
han”,解决了“難灘”谐声关系,而最关重要的“漢”还是不好说。于是我在《上古音系》分别拟为“難 naan、灘 nhaan、漢
hnaan”以解决此难题。其中 nh 表清 n 送气,后世变透母th;hn 表示带冠音的清 n 即 h-n,后世变晓母 h。所以上古时
“汉”应读 h-naan-s(其中 aa 表长 a,而
-s 尾表示去声)。
漢从“難”声
nan,“難”,《说文》作【从鸟堇声】字的别体,“堇”声读作难也说不通,所以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改为“暵”省声
hnan,很对。《广韵》去声呼旰切漢组有“暵、熯(又人善切
njan)、灘”,奴案切有【日+難】,皆表烫干的意思,都是同源词,“暵”象日晒土“堇”之形。“攤灘”都有透母泥母两读,则可见拟声干为
n 是对的。
“漢”既然原作“灘”,从難得声,而《广韵》去声奴案切有“灘,水奔”,《集韵》乃旦切作“水奔流貌”。汉水最初可能就由此奔流貌而得名。这和汉族一直赞赏奔流前进、勇于进取的精神也相符合。古人欣赏喜爱漢水,所以还把夜晚举首即见的银河,称为“银汉、天汉、霄汉、云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