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日报:烧纸与焚香

分类: 世相漫话 |
王兆贵
我所在的这座城市,有一项频度颇高的习俗就是烧纸。一年当中,不仅是清明,但凡黄历中与鬼神相关的节令,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烧纸的。烧纸的人好像并没有固定的地点,或是路旁、河畔,或是墙边、壁角,选一个背人的旮旯就烧起来。到了这天傍晚,经常会看到一片片纸蝴蝶回旋飞腾在大街小巷,甚至会扑到行人身上。而因烧纸引发的火灾则经常发生,其损失也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据民俗专家考证,烧纸自古就不是中国的风俗。即便是在清明寒食这样的节令里,也没有烧纸这一说。唐朝之后,清明节与寒食节合二为一,那一天应该禁烟火,怎么能烧纸呢?
曹雪芹对民间习俗应该是很有讲究的。在《红楼梦》中,他借宝玉的口说:“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遗训。以后逢时按节,只备一个炉,到日随便焚香,一心虔诚,就可感格了。”他认为,祭奠亡者,只在敬不在虚设,只要心诚意洁,便是佛也都可来享,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贾宝玉的这番话,是否符合孔子遗训,姑且不论,但这“心诚意洁”四字,却是很有道理的。烧纸也好,焚香也好,供奉也好,原本就是个仪式,祭奠天地君亲师友,关键在于心诚,唯有心诚,方为恭敬,否则只是虚应。那么,焚香的意义何在呢?
自人类发现并懂得加工香料以来,焚香的初衷是净化空气,驱疫避秽,进而发展成为一种雅兴,渐渐地演变为一种香文化。不仅祭祀、礼佛要焚香,读书、抚琴要焚香,赏花、拜月要焚香,就连更衣、如厕也要焚香,如今的香道,则是一种贵族化的仪式。有趣的是,不仅有事可焚香,无事也可焚香,焚香本身就是事,否则会被说成“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总的来说,焚香既有实用功能,也有象徵意义,主要表现为卫生、风习、祭祀、礼敬等需要。
如果说焚香是雅风,那么烧纸就是陋习。从民间故事来看,不论哪种版本的传说,都指向一件事,那就是通过烧纸(即冥币)向阎王、小鬼行贿,让亲人鬼魂在阴间得以优待。
那么,佛门是不是主张烧纸钱呢?
圣严法师回答:“不,佛教中没有这一项迷信的规定。”星云大师也认为,烧纸钱对亡灵毫无用处。有人会问,既然如此,为什么寺庙又允许烧纸呢?那是佛门对民间习俗的包容,并不说明佛教主张烧纸。
今天的城市,文明化程度很高,移风易俗,是一件人人都该参与的公益活动。但从尊重市民习俗和情感出发,是否可通过媒体予以倡导,请大家也学一学贾宝玉的做法,自备一个香炉,到了该烧纸那天,以焚香或摆放鲜花的方式祭奠祭奠,既避免了烧纸的弊端,又可以净化室内空气,何乐而不为呢?(文/王兆贵)
前一篇:衡阳日报:风雅的汉化地名
后一篇:宁波日报:辩证看待语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