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流过眼
风流过眼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23,919
  • 关注人气:5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澳门日报:有朋自云端来

(2022-08-28 10:17:52)
标签:

网络

通信

亲友

云游

感悟

分类: 世相漫话
王兆贵

  年轻时,看过一部剿匪片叫《云雾山中》。家住平原的我们,小时候见过田野的雾幔,却没见过山岚的云气。成年后登泰山、爬黄山,才得以亲睹云雾山中的奇景。那些个隐隐约约的山头,一会儿不见了,一会儿又露出来,给人以虚幻缥缈的感觉。
  据明代《绍兴府志》记载,四明山有过云岩,常年云遮雾罩,住在这里的人家,把互相走动叫“过云”。山里人也许不晓得什么叫诗意栖居,但“过云”这一通俗说法却自带诗意。由此可见,足踏五彩祥云的神话人物,浪漫固然浪漫,也离不开俗世影像。或者说,腾云驾雾之类的传说,也是建立在自然景观基础之上的。
  信天游中有句歌词唱到: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荒山野岭,地旷人稀,忽见高处的山梁上有个人影在晃动,不由得仰头喊话,这次第,怎一个亲切了得?于是乎,一腔酸曲吼上了天。这样的场景,也与云端传情相差无几。我在西安军校时,曾到关中地区勘测地形地貌,对黄土高坡仍有印象。看过电视连续剧《白鹿原》后,更觉得那山上人家仿佛住在半空里,“云深不知处”的感觉油然而生。
  现如今,网络发达通四海,数据传输达三江,以“云”命名的新技术、新名词层出不穷,诸如云计算、云服务、云空间等等不一而足。作为普通百姓,我们对专业领域的名堂无需也没必要问个究竟,但对能够享用到实惠还是深有感触的。
  仅以数据通信来说,这可比传统电话便捷得多了。一部手机在握,无论远近都能移动联通,且能闻其声,睹其容,一颦一笑,近在咫尺。疫情期间,访亲会友尽管受到了一定限制,但是好在有微信,人们可以通过语音和视频,在云端即时联络,交流信息,互道平安。
  除曾经相知相识的亲友外,朋友圈中还有许多未曾谋面的“云朋友”,遥相呼应,隔空唱和。特别是那些同道朋友圈,因兴趣相投才聚到了一起,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见那人与你互动,为你点赞,却不知云端上那是一个谁?时间一长,慢慢也就熟了。内心暗忖:原来他(她)就是那个某某某,没想到在这里遇上了他(她),真是缘分啊!每念及此,不胜唏嘘:有朋自云端来,不亦说乎?
  就拿我们撰稿人来说,每人都有数个微信群。在这些群里,有编辑,有作者,每天都有稿件贴出来。这些稿件,有的是纸媒的电子版,有的是公众号或个人平台发出来的文章,有展示也有交流,有赞赏也有指教,但多数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云朋友”。有家晚报副刊设有“朋友圈”版面,在这个版面上同框的编者、作者,也称得上“云朋友”了。套用白居易的一句诗,同是笔耕田中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文/王兆贵)
  附注:本文发表在《澳门日报》2022年8月28日新园地,主编邹君仪。

澳门日报:有朋自云端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