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别有情趣的赏月诗词
(2022-08-29 12:02:16)
标签:
中秋赏月诗词历史札记 |
分类: 文苑漫笔 |
王兆贵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赏月的题材当不在少数,名篇佳句也不胜枚举。赏月诗词看多了,你会发现,古人对月亮不仅情有独钟,而且感受也较复杂。在他们笔下,月亮已不单单是高悬夜空的天体,而是传达美感的、寄托情思的意象。这些传达和寄托,可以是穿越时空的沧桑,也可以是梦幻飞升的浪漫;可以是望乡思归的感伤,也可以是团圆聚会的和融;可以是旷夫怨女的相思,也可以是良辰美景的向往;可以是冷清孤单的寂寞,也可以是花前月下的甜蜜;可以是离愁别绪的叹息,也可以是品性高洁的象征。总之,悲欢离合都是缘,阴晴圆缺总关情。
凡事都有例外,同样是待月、赏月、咏月,也有的人感受异于常人,别有一番情趣。如唐人李峤,中秋赏月时忽发奇想,孩童般地问道: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是谁种的丹桂啊,那枝条为何不长出月轮之外呢?接下来,又对“千里共婵娟”的说法提出质疑: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你怎么知道千里之外不会刮风下雨,也是明月当空呢?
更另类的是一代枭雄完颜亮,他笔下的赏月词却充满了杀气。据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正隆六年(1161年)八月中秋节之即,完颜亮放下满溢的杯盏,叫停曼妙的笙歌,正准备凝神静气地赏一回月亮,孰料天公不作美,悠长的云幕将蟾宫遮得严严实实。完颜亮一怒之下,竟然戟指苍穹,恨不能挥剑将浮云拦腰斩断:
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候银蟾出海。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
虬髯捻断,星眸睁裂,唯恨剑锋不快。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
时令中秋,每年一度,万里无云当然最好,但怎么能碰巧每每都是晴天呢?达官贵人也好,普通百姓也好,到了八月十五日这天夜里,有月则赏,无月则罢,月饼照吃,佳节照过,一般不会因见不到月亮而恼火,更不会向老天发泄怨气。其实,彩云追月、寒烟笼月、晕轮罩月、浮云遮月等天象,虽然没有皎洁疏朗之美,没有清光流泻可沐,但却别有一番景致和韵味。对文人墨客来说,夜空或晴或阴,月亮或明或暗,皆可抒发诗情。如,唐代诗人陆龟蒙、元凛、罗隐等,都曾写过中秋无月诗。到了宋代,写中秋无月的诗人就更多了。
据《七修类稿》记载,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举行中秋宴会,明月偏偏为云所遮,圣上心情不佳,命大学士解缙赋诗,解学士稍加思索,口占《风落梅》一阙。词云:姮娥面,今夜圆,下云帘,不着臣见。拼今宵,倚阑不去眠,看谁过广寒宫殿。
接着,解缙又赋长短句一首,皇上御览后非常高兴,停杯以待。到午夜,月亮果真露出了圆脸。皇上大笑说:“解缙真才子夺天手也。”于是,“命宫人满酌宣劝,尽欢而罢”。
你看,不论是天子还是才子,中秋之夜尽管也有无月的失落,但也不至于像完颜亮那样,“虬髯(髯虬)捻断,星眸睁裂”。盛怒若此,还不解恨,竟然把满腔怒火,对准那条通天云带,必欲斩断而后快。遗憾的是,就像抽刀断水一样,再锋利的长剑也奈何不得天上云彩。腰斩浮云,只不过是他焦躁心态的自然流露罢了。
原以为完颜亮只是盘马弯弓的一介武夫,没想到他写起词来也是一把好手。《金史》说他“颇知书,好为诗词”。完颜亮传世作品虽然很少,但这首《鹊桥仙·待月》却是世所公认词林名篇。作为文学作品,完颜亮这首词写得尽管充满霸气,但却本色当行,粗犷豪放,个性张扬,淋漓尽致,不失为一篇颇具水准的绝妙好词。明代文豪王世贞说它“俚而实豪”;清初词人徐釚说它“出于崛强,真是咄咄逼人”。写这首词时,完颜亮正准备大举进攻南宋。当时他踌躇满志,气壮山河,骄横跋扈,不可一世。待月不值,十分恼火,一片杀机便借待月词发泄出来。这种断云观月的决绝气概,正是他意欲征服天下之雄心壮志的外露。
据史书记载,完颜亮在位期间,尽管颇有政绩,文采斐然,但因其性情残暴、渔色不休、贪淫无度,世人对他多有恶评。完颜亮这首《鹊桥仙·待月》词,以“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收尾,抑扬顿挫,情趣盎然,自是佳句,但也有人却从中看出了因果关系,认为完颜亮“挥剑决浮云”没安好心,是为了细细地欣赏嫦娥体态。原本是审美之佳句,却附会为好色之表白,这样的解读,也太过牵强了。(文/王兆贵)
前一篇:澳门日报:有朋自云端来
后一篇:滕州日报:晏子答齐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