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流过眼
风流过眼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10,844
  • 关注人气:5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澳门日报:人不自渡天难助

(2022-03-12 13:49:39)
标签:

人生

修养

自省

自救

随笔

分类: 人生漫谈
王兆贵

  疫情延续期间,“无症状感染者”一词,反复出现在各地的新闻发布中,并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这个词的含义是明确的,但对当事人来说,在没确诊之前他自己也不明确。这让我想起了那句发人省醒的箴言:“人呐,认识你自己。”
  这句箴言出自哪里,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认识你自己”非常警辟。在哲学家那里,可以上升为人生本源的追问;在伦理学家那里,可以视为对道德本质的反思;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可以看作是自我审视下的情感救赎。我们不妨扪心自问,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有位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为人处事爽快耿直,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三杯酒下肚便口无遮拦,牢骚满腹。议论起别人来头头是道,唯独没有想过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由于缺乏对自己的认知,也就不能恰当地自我定位,以致于一手好牌打得稀乱。原本技艺在身,不愁事业不成。可他见人下海心痒,孰料发家不成,老本耗光,活了大半辈子仍然浑浑噩噩,事业和家庭也一团糟,以至于余生连个像样的住处都没有,陪伴自己的人也走丢了。
  在人际关系的万花筒中,看透别人不易,认清自己更难,需要用眼睛观察外部世界,通过内省反观自己的内心世界。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这句俗语,除了人心难测这一惯常解释外,还有个关节点被忽略了,那就是“两不知”不单是指你不知我、我不知你,还在于行事者本人也没能察觉自己的心理误区。就像无症状感染者那样,并不清楚自己内心的“病灶”所在。一个对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怎么可能做最好的自己呢?
  缺乏内省的人,言行是一回事,动机是另一回事。这“另一回事”,深埋于心扉底处,被铠甲紧裹着,别人碰不得,自己也不愿意敞开。生理上的更年期过去了,心理上的更年期仍在延续。有些人为何死要面子不认错,症结就是缺乏内省的决心和勇气。要么自视甚高,得意时自信满满;要么妄自菲薄,失意时心灰意冷;一辈子也没活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人这一生,或早或迟都应该有看透自己的一天。年轻时看不透没关系,经过世事打磨看透了犹未为晚,怕就怕作茧自缚,依然故我。正如苏格拉底所云:未经审视的人生是糊涂的人生,不值得度过。有道是,人不自渡天难助。因此,尤须给自己的心扉装个“监控器”,一事当前,自行检点,认清本我,实时纠偏。
  当你认清自己时,就满血复活了:精神振奋,心情大好,既不会因过于自卑而沉郁,也不会因过于自信而偏执;当你认清自己时,心胸就坦荡了:平静地看周围,坦诚地对朋友,不在意别人眼光,不嫉妒别人幸福,受得起大起大落,放得下大悲大喜;当你认清自己时,活得就自在了:删除愤激与烦恼,不再斤斤计较,心存感恩与美好,珍惜眼前的分分秒秒。
  有句话说得好,“从自身找原因,一想就通了;从外界找原因,一想就疯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看问题的角度和心态,也是做人的层次和修养。所谓修养,既可以作动词用,表现为自我纠错的能力;也可以作名词用,体现为自我修复的结果。悟透是一种智慧,看淡是一种境界。为物所役,为欲所困,疲惫就多;不滞于物,不困于心,快乐就多。(文/王兆贵)
  附注:本文发表在《澳门日报》2022年3月12日新园地

澳门日报:人不自渡天难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