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剪报:楚河汉界岂止在战场

标签:
楚河汉界项羽刘邦人文/历史随笔杂谈 |
分类: 转载收录 |
楚汉相争,刘邦所以胜出、项羽所以败亡,在很大程度上是心力较量的结果。尽管不能简单地说,刘邦赢在自信,项羽输在自负,但就他们各自的心态而言,大致还是有些道理的。
在中国历史上,除去神话传说,没有哪位英雄能像项羽那么豪情万丈。他的存在,无疑是华夏大地上彪炳千秋的史诗级人物之一;他的陨落,也无疑是历代名人著文咏叹、赋诗咏怀、凭吊怀古的不二题材。且不说司马迁视其为帝王,以“本纪”的规格为其立传,仅从诗词中那些壮怀激烈的名句,就足以领略到项羽的人生结局是多么悲壮。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意在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无意中却点到了项羽的死穴。其实,不独李清照,杜牧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同样觉得项羽兵败后有可能东山再起,只是他把颜面看得太重了。但是,反过来说,项羽若肯回江东,那他就不是项羽了。
能成大事的人,最忌从心所欲,感情用事,过度自负,一意孤行。项羽尽管治军很严,但他有时过于率性。高兴时,容易放纵罪恶;愤怒时,常常滥杀无辜。一支能打胜仗的队伍,要有狼性,所谓虎狼之师。这一点,刘邦做到了,项羽也做到了。还需要有人性,所谓仁义之师。这一点,刘邦做到了,项羽没做到。表面看来,输赢只在一瞬间,事实上,却是渐变累积起来的突变。
话又说回来,胜者自可为王,败者未必是寇。胜利了的王者不乏阴险狡诈之徒,失败了的英雄多为光明磊落之辈。这也许就是后世对刘邦颇多微词、对项羽常有悲歌的原因吧。(文/王兆贵)
前一篇:好书精读:字里行间
后一篇:澳门日报:韩信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