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发表:上帝知道这种功夫的价值

标签:
玛瑙坯料冈察洛夫石雕想像力 |
分类: 文苑漫笔 |
世间万物,何谓价值,判定标准是什么?这是个问题,而且是个不容易说清楚的问题。蕴含着人类智慧的艺术品尤其如此。
1852年10月,俄罗斯作家冈察洛夫随同巴拉达号三桅战舰,作过一次环球旅行。在上海停留期间,曾对中国的雕刻技艺赞叹不已。他以明末学者魏子敬描述的那种“核舟”为例说:中国人能在核桃或者杏核上,雕刻出庙宇、屋舍、亭台、盛大的典礼或一群人物。人物栩栩如生,面容清晰可见。一颗稍大的杏核,能够刻成一只小船,船上设施一应俱全,甚至能够辨出蒲席的花纹。这还不够,舱门可以开合,推开之后可以看到里面坐一小人。他认为,如此精细利落的雕工,就连德国人也做不到。然而,话锋一转,他又认为,把劳动和耐性花在这种无聊的琐事上,毫无价值可言,或许只有上帝知道这种功夫的价值。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冈察洛夫没有艺术眼光,人家毕竟是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在游记中这番议论,与当时世界各民族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的差异有关。但不可否认,世上有许多人对艺术品的价值感到困惑,特别是对那些不起眼的小玩意儿,看不出也想不通其中有什么值得留恋之处。
阜新那地方盛产玛瑙,原料多,作坊多,店铺多,是全国最大的玛瑙加工销售集散地,仅被称作玛瑙城的地方就有几处。正因为如此,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现象也很突出。即便是取自天然不加染色的坯料,也有个艺术鉴赏力、想像力和创造力问题。鉴赏力不难,看得多了,琢磨久了,自然会升华。想像力和创造力不然,需要眼力、脑力相结合。就是说,要有灵感慧心,奇思妙想,从别人看不出名堂的原料上发现可供取舍的艺术构思。不仅能剖璞见玉,而且能让璞玉变成生动的艺术形象。光说不中,我们来看一个实例。
在阜新,有个叫杨克全的老山东,长期浸润于玛瑙世界,具有高超的鉴赏水平、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雕刻技艺,被称为玛瑙大师。他曾将一块白黄相间的玛瑙石雕刻成“独钓寒江雪”,将一块橘黄蓝灰的玛瑙石雕刻成梁祝“化蝶”,将一块古色古香的玛瑙石雕刻成“长生殿”。一天,杨克全在乱石堆里看到一块玛瑙坯料,扁长且又弯曲,看起来就像一只破草鞋。若是外行人,看一眼也就“弃如敝履”了。杨克全看来看去,忽然有了灵感,“破草鞋里卧济公”的构思浮出脑海。经过一段时间的精雕细刻,形象夸张、趣味横生的摆件“自在济公”问世了。包括这件作品在内,杨克全和他的玛瑙设计研发同行们,已有四件作品,在中宝协举办的“天工奖”中连连获奖,他本人也被国家发改委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未经剖切、雕琢前的玛瑙坯料,看起来就是一些邋里邋遢的破石头,经过艺术加工后,可能增值上百倍,有的甚至成了无价之宝。艺术价值的升华,在于独具匠心。所谓匠心,不是传说中的点石成金,而是能让石头说话,变成审美对象,给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深一步说,就是敏锐灵动的艺术感觉,独具慧眼的艺术创意,是想像力、创造力和鉴赏力的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