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福報發表:佛門謙稱雜談
(2015-04-27 11:19:53)
标签:
佛学老衲鄙人僧人彭端叔 |
分类: 语林漫步 |
讀了星雲大師的心聲之作「貧僧有話說」系列,不由得對「貧僧」的稱呼來了興趣,因為這個稱呼在以往的文學及影視作品中經常讀到、聽到,而類似的稱呼還有「灑家」、「老衲」等。
從常識上說,這類稱呼同俗世中的「不才」、「鄙人」相類似,都屬於自我謙稱,不可用於對方。例如,《宋書.蒯恩傳》中就有:「恩益自謙損,與人語常呼官位,而自稱為鄙人。」就是說,蒯恩愈益謙虛起來,對人以官職相稱,對己則以鄙人相稱。鄙人即粗俗、淺陋之人,後來也用作「敝人」。
「貧僧」的稱呼,在《西遊記》中出現得最為頻繁。那位三藏法師,但凡開口,言必稱「貧僧」。這也難怪,這唐三藏原本就是佛門中人,貧僧出自他的口中,給人的感覺非常謙虛、善良。
「貧僧」稱呼的來歷,於今很難考證。清代四川丹稜人彭端叔,曾寫過一篇〈為學一首示子侄〉的文章,其中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的句子;但是,出家人自稱「貧僧」,卻與世俗經濟上的貧富無關。佛教講空性、無我,是強調物質、精神兩個層面都要不取不執,才算修行有成,所以「貧僧」這一謙稱,多半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當然,理解為自己修行和智慧不足,也說得通。
《紅樓夢》中有句曲文「赤條條來去無牽掛」,說的正是空無自性不執著之意。這句曲文出自〈魯智深醉鬧五台山〉,曲牌叫〈寄生草〉,原文為:「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那裡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可是,魯智深出場時,卻自稱「灑家」。這「灑家」二字,其實與佛教無關,而是出自宋元時期的關西方言。
魯智深本名魯達,出家後法號智深。其出生地在渭州(即甘肅平涼),處於函谷關以西,與關東相對應,稱為關西地區。在關西方言中,「灑」與「咱」發音均為「za」,自稱「灑家」就是「咱家」。至於「灑」字的語源及其轉音過程,說來話長,也與本文無關,且按下不表。
那麼,「老衲」又從何說起呢?
唐戴叔倫〈題橫山寺〉詩云:「老衲供茶盌,斜陽送客舟。」清代黃遵憲〈石川鴻齋偕僧來謁〉詩云:「先生昨者杖策至,兩三老衲共聯袂。」
「老衲」一詞作為老年僧人的自稱,與早期僧眾的穿著有關。《大乘義章》十五曰:「言納衣者,朽故破敝縫納供身。」從前漢族地區的僧人,寺貧苦修,所穿衣衫,通常是由人家棄用的零頭布縫補而成。袈裟之所以稱作百衲衣,也是因為它是用許多方形布片拼綴起來的。因此,一般僧人稱為「衲子」,自稱「貧衲」,老年僧人則自稱「老衲」。
需要說明的是「衲」字在古籍中原本為「納」,後來俗化為「衲」,並約定俗成地延續下來。傳到民間後,「百納」一詞有海納百川、祛病消災之意,遂為百姓所崇尚。家有小兒,便讓他吃百家飯、穿百家衣,以求長命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