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公报发表:“励志热”降温

(2015-02-10 17:21:14)
标签:

文化

心灵鸡汤

成功学

成功

书刊

分类: 世相漫话

励志图书热也该降温了

 

  书报圈内人都知道,近些年比较时兴的流行文化快餐,除“心灵鸡汤”外,就是与成功学相关的“励志咖啡”了。林林总总的出版商究竟发行过多少种类多少印数的励志书刊,我没作过调查统计,但凭徜徉于书市所见,就已是琳琅满目、乱花迷眼了。
  不知你留心过没有,这些励志书刊所采集的成功人士案例,大多不是现在时,而是过去时。就是说,励志故事是在名人成功后挖掘出来的。那人儿若是未成功、未成名,他年轻时那点儿芥豆小事,哪怕是再奇特,也不会有人去搜寻,去理睬。“好汉不提当年勇”,那是他自个谦虚,为好汉立传的人可不这么想。否则,那书写出来还有什么看头,励志功效又从何说起呢?
  远一点说刘邦。年轻时他到咸阳服苦役,有一次目睹秦始皇出巡时的威武气势,震撼之余,煞是艳羡,于是慨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样的话语,在他得志后回放,可以说是志存高远,当初若败在项羽手下(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楚汉相争,刘邦只是险胜),岂不被视作自不量力的大话?
  近一点说莫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年轻时为饥饿所困,最初的写作动机是一天三顿吃上饺子。作为诺奖得主,成功后回顾往事,他的话实在、可信。问题是,如果你也抱着类似动机去励志,去发奋,能成为作家并捧得诺贝尔奖章而归吗?
  外国的说桑德斯。作为肯德基的创始人,桑德斯上校是退休后才开始创业的。故事说,他为推销炸鸡配方,曾遭拒1009次。且不说这数字是怎么统计出来的,他老人家已不在世,无法求证。被拒上千次这件事,固然令人敬佩,但又有多少人能有这么持久的耐心,将推销进行到1010次呢?成功了,说值得,不成功又怎么说呢?
  我成功,是因为我励志——这话是通的。但反过来说,我励志,所以我成功——这就很难说了。这世上,除非懒汉或弱智,谁都有过成名成家的梦想。但是,每个人的主客观条件不同,走向成功的路也不可能一样。就是说,世界上所有的成功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模式可套,所谓的“成功学”也是抽象出来的,不可复制。网上流传的一句话说:励志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不管多牛的人都读不懂,学不精,进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成功学”。我不知这句话是故作高深呢,还是意在调侃?怎么看来看去都像玄学呢?如果说成功学就是玄学,你还信它吗?
  北京大学社会系教授夏学銮表示:“我感觉现在市场上出现的这类励志书籍,几乎没有专家编写的,完全是市场行为制造出来的,读者对这类书籍要非常慎重。”还是富兰克林说得好,所谓成功的人,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智慧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慈悲的人,今天比昨天更宽容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爱的人,也就是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心灵和行为日趋高尚的人。你要励志,你要成功,还是多看看那些成功者艰辛的足迹吧,他们的成功,远不是当年一句豪言壮语、一番异想天开所能诠释的。如果靠读励志故事就能成功,那些编撰励志书刊的人,早就不靠码字维生了。
  “心灵鸡汤”由于过多、过滥而令人倒胃,不再时兴了。“励志咖啡”如何呢?照此下去,难免不重蹈“心灵鸡汤”的覆辙。本市湖南路有一家临时租赁的店面,打出的招牌是“图书论斤卖”。那里出售的并非旧书,而是封装灿然的库存新书,并不乏名家大作。其中,“心灵鸡汤”、“励志咖啡”之类的书刊画册不在少数。到网上一搜,这种“图书论斤卖”的销售现象,并非本市独创,内地许多城市都有。喜哉,忧乎,恐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楚的。

 

大公报发表:“励志热”降温

 

       附注:本文发表在香港《大公报大公园副刊,责任编辑孙嘉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