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发表:面具与马甲
(2011-07-30 18:24:53)
标签:
长沙晚报发表人文世相威尼斯面具马甲赵本山杂谈 |
分类: 世相漫话 |
在威尼斯大街小巷的许多商店里,都有面具出售。这些面具制作精良,色彩艳丽,千姿百态,造型夸张。据说,每逢狂欢节来临,威尼斯人就会穿着华丽的服饰、戴上喜爱的面具参加舞会,或是聚在河边,或是乘船夜游,人们可以毫无顾忌,恣意欢腾。
其实,世界上许多古老部族、民族几乎都有面具文化的历史。这些最初与祭祀有关的神秘面具,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积淀了宗教和艺术等方面的多重内涵,交织着人们的情感、渴望和欲念,展示了人类的精神寄托和审美意趣。人们戴面具的历史渊源极其复杂,但它演变到今天,留下的主要是文化娱乐、艺术鉴赏和历史研究方面的功能。在中国,京剧的脸谱、川剧的变脸、傩戏的脸子等,就是典型的代表。
进入修辞学领域,面具由有形变为无形,成了“假象”的代名词。进入心理学领域,面具属于集体无意识范畴,它掩盖的不再是真实身份和面目,而是内心世界,这就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人格面具”。荣格认为,一个人“只有当他适应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当他和自己保持和谐的时候,他才能以一种理想的方式去适应外部世界所提出的需要;同样,也只有当他适应了环境的需要,他才能够适应他自己的内心世界,达到一种内心的和谐。”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没有人不喜欢率真的,既希望别人能真诚地面对自己,也很想坦荡地表现自我。但社会运行的规则和生活交际的礼仪,特别是那些传统世故和不良积习所带来的负效应,使人们不得不因忌惮而设防,为防范而隐身,因为真实的自我注定要受到伤害。为了适应生存环境,人们要根据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戴上不同的面具。同样一个人,上班时必须端庄一些,下班后可以闲适一些;在尊长面前要谦恭一些,在晚辈面前要老成一些。人们讨厌面具,但又离不开面具。久而久之,心里的负荷越来越沉重,脚下的步履越来越艰难。于是,人们不约而同地感叹活得太累了。
网络这东西实在是太奇妙了。人们可以在别人不知自己是何许人也的空间里,无遮无拦地宣泄自己的憋闷,信马由缰地放飞自己的激情。当然,网络再自由,也是有规则的。为了既守规则,又不拘束,于是就有了“马甲”这一说。“马甲”这个词儿能流行,得益于赵本山在小品中讲述的一个幽默段子。事实上,在“马甲”这个词儿没流行之前,就已形成了一个注册用户的方法,习惯上叫做昵称,说穿了就是匿称。有人更换了昵称,网友们就说他换了“马甲”。
这“马甲”其实也就是“面具”。它们是具有相同内涵的文化符号,都是为了保护己真而示人以假。但“马甲”与“面具”又不完全相同。“马甲”通行于虚拟世界里,而“面具”则潜在于现实社会中。比起“面具”来,“马甲”的自由度要大得多。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世界不是为你一个人而存在,不会为你一个人而喝彩。人类发展到今天,从来就没有过绝对的自由。在你自在的时候,还要考虑他人的存在;在你得意的时候,不能使他人失意;在你痛快的时候,不能让他人受到伤害。“面具”和“马甲”可以保护好人,却藏不住坏人;自由是个好东西,但过火了就不好玩了。
附注:《长沙晚报》2011年7月21日橘洲·湖湘文苑发表,责任编辑奉荣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