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公报:鬼馒头

(2009-09-14 09:43:06)
标签:

香港大公报发表

原创文稿

大千物语

随笔杂谈

分类: 大千物语

鬼馒头

大公报:鬼馒头

 

 

  第一次听到这么个恐怖的名字时,还真有一点怵惕。那感觉有些虚幻,让我想起了童年听到的鬼怪故事,也勾起了我对民间祭祀的回忆,好象在香烟缭绕中看到了“鬼节”的供品。
  其实,“鬼馒头”是一种蔓生木本植物。陪外地来的亲友游览中山门,见城墙上布满了象爬山虎一样的藤科植物,且挂出了一个个象无花果一样的果实,不免有些好奇。顺着城墙溜达了一段距离,发现这东西还是从墙缝里钻出来的,密密麻麻地匍匐在斑驳的城墙上。这在老南方眼里也许不值一提,但对于北方人来说,难免有些陌生和怪异。
  原来,这种植物学名叫薜荔(Ficus pumila Linn),属于常绿攀援桑科灌木,生命力很顽强,种子历经多年仍可发芽,但生长速度非常慢。中山门城墙南段的这一大片“鬼馒头”,其实就是一株,主根是从距离地面约四米的墙砖缝里冒出来,已有人的胳膊粗。推算起来,至少有200岁,比明城墙的年纪小不了多少。薜荔的枝蔓上生有吸附力很强的不定根,是非常优良的护墙、护坡植物,已被广泛用于隧道和路基两旁,能防止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
  我国有关薜荔的记载,最早见诸于《山海经》、《楚辞》以及《本草纲目》、《本草拾遗》等古籍和医书中。屈原在《山鬼》的篇首就放歌“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薜荔亦称“木莲”。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告诉我们:“木莲,延树木垣墙而生,四时不凋,浓叶茎强,大于络石。不花而实,实大如杯,微似莲蓬而稍长,正如无花果之生者。六、七月,实内空而红;八月后,则满腹细子,大如稗子,一子一须。其味微涩,其壳虚轻,乌、鸟、童儿皆食之。”可见,我们的先民早已熟悉并利用薜荔了。
  薜荔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至广东、海南各省。因产地不同,名称甚多。除鬼馒头外,还有薜萼、木莲、鬼臼、石壁莲、璧石虎、木瓜藤、木馒头、文头榔、风不动、饼泡树、糖馒头、凉粉果等。每年十月,是“鬼馒头”的挂果期,雄株和雌株都结果,雄株果实中没种子,雌株果实里不仅有种子,还可以食用。薜荔果的种子中含有凝胶样物质,水解后能生成葡萄糖、果糖、阿拉伯糖等,是我国传统的食物原料,可以煲汤,也可加工制作天然保健凉粉,所以称作“凉粉果”。在湖南、江西等产区,人们自唐代就开始用薜荔果加工凉粉了。制凉粉前,先削皮,再切开,然后晾干。加工时,装入干净布袋,浸入凉开水中反复捏揉,直到将其胶质全部挤出。提出布袋后,静止半小时,即可凝成晶莹剔透的天然凉粉。吃上一碗,暑气顿消,在当地有“六月雪”、“水晶冻”的美誉。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薜荔果为原料加工的商品化凉粉也已问世。
  我国传统医药学认为,薜荔之果、根、枝均可入药,有祛湿利尿、补肾固精、活血通络、清热解毒、固涩止泻、产妇通乳等功用唐代时,薜荔不但已入药,而且其叶还作为抗衰老药物而应用于世。明代以后,人们对薜荔的认识及开发利用尤为深入。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薜荔植株的乙醇浸出液可分离出内消旋肌醇、芸香甙、β-谷甾醇、蒲公英赛醇乙酸酯、β-香树脂醇乙酸酯等。故有降血脂、抗肿瘤等作用。薜荔这种野生植物,正以其天然保健的优势大行其道,并为更多的人带来安全健康的美食。在产地民间,各种食疗食补验方也不鲜见。如,夜盲、痄腮、阳痿、遗精、淋症以及病后虚弱、乳汁不通、小儿消瘦等等,都可按方进补。(约1,300字)

大公报:鬼馒头 

       附注:本文于2009-09-14日发表在香港《大公报大公园副刊,责任编辑孙嘉萍。天涯社区千里马学术导航等媒体予以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