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齐鲁晚报:陌生了的地平线

(2009-08-19 15:42:11)
标签:

齐鲁晚报发表

原创文稿

人生感悟

随笔杂谈

分类: 人生漫谈

陌生了的地平线

 

  在大都市里,如果问孩子们什么是地平线,你看到的很可能会是一脸的茫然。自小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仰看是摩天大楼,平视是高架立交,俯瞰是滚滚车流,陪伴他们的是电视、电脑、电玩,以至于不辨四时节令,不识五谷稼穑,不闻蛙唱蛩鸣,视野变得短近而又狭窄,连日出之晨曦、日落之晚霞都难得一见,当然也不会有地平线的概念了。
  城市的现代化,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好处和方便,但由于它阻隔了我们与大自然的亲近,疏离了我们与大自然的感情,时日一久,许多人慢慢地感到烦闷,感到焦躁,感到压抑,于是便想挣脱这人造的囚笼,谋划着四海云游。可是,以人口密集的都市为轴心,现代化的足迹正在向人烟罕至的地方延伸,即便是来到广袤的原野,我们还能看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吗?即便是走近浩瀚的戈壁,我们还能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吗?即便是站在枯水的江边,我们还能看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吗?但无论如何,视野的开阔总能舒缓困顿的心灵,让人感到心神旷达;接上地气,总能消解虚空的愁绪,让人感到脚踏实地。至少,也会让干涩的眼球变得湿润,疲乏的瞳仁会变得活泛。
  小时候,每当秋收结束后,田野变得空空荡荡,站在村头高坡上,眺望着远方天地之间那条连接线,总会幻想着:什么时候能走到天尽头,看一看那边的光景该有多好啊!拾穗的老汉听了我的自言自语,叹了口气说,孩子,那地方你永远也走不到。家乡所在的村庄距离渤海湾不足六华里,在海边看渔船的情景,让我找到了反驳的理由。于是我说,怎么会呢,在大海边上,我曾眼睁睁地看着渔船驶过那条线就不见了,说明它已到达了那个地方啊!我的理由只能说给小伙伴听了,因为我再也没碰见那个拾穗的老汉。后来上学读书,再后来走出了那个村庄,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以及国外部份地方,才真正懂得拾穗老汉的话是对的。
  在浑圆的地球上,地平线是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最远的距离;在人的一生中,地平线是美好理想所能到达的最近的一站。正由于彼岸的前边还有彼岸,地平线的前边还有地平线,所以我们才会一次又一次地出发,向远方去寻找和踏勘新的地平线。正因为永远走不到边,所以我们也就永远不会停下奔向前方的脚步。汪国真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这首诗表达了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勇往直前的浪漫情怀。贾平凹说地平线是一个谜,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因此,蜗居于城里的现代人及其后代,切不可偏安一隅,作茧自缚,一定要放开自己的视野,放开自己的双脚,不断地去追寻那条已经陌生了的地平线,留给世界一个背影。

 

    附注:本文于2009-08-19发表在《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编辑张成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