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问世间泪为何物

标签:
香港文汇报发表原创文稿人生感悟随笔杂谈 |
分类: 人生漫谈 |
人至动情处,莫若洒泪。“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其实,哭泣这件事,是不分男女老幼也不分喜怒哀乐的,除去生理反射外,但凡情不自禁,忍无可忍,那无色透明的弱酸性液体就要往外涌,只不过程度及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就程度而言,轻者泪光闪烁,重者热泪盈眶,更有甚者则泪如泉涌。“文革”期间,人们的情感压抑已久,电影《卖花姑娘》的上映,恰好为情感的释放打开了闸门,入场观众尽皆落泪,满座皆悲的情景,让我想起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文化艺术唤起的心灵感应能让人动情若此,突遭变故的现实之殇更加让人刻骨铭心。1976年初,周恩来病逝的噩耗传来,神州同悲,万民涕泣,泪水洒遍大江南北,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哭情别景至今记忆犹新。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面对这场人类史上少有的悲情壮举,人们无不为之动容,举国飞泪的场面前所未有。以上两类,当为“洒向人间都是爱”的大感动。
《水浒传》将哭泣分为三类: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无泪有声谓之“嚎”。哭泣的表现方式,也是多姿多彩的。譬如,眼眶润湿,转过脸去不忍再看,这叫恻隐之泪;为了不惹亲人伤心,强抑酸楚,这叫咽泪装欢之泣;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欲零还住,这叫缠绵之泪;满脸无辜,哭声渐次上扬,这叫委屈之泣;无颜相向,垂首哽咽,这叫愧悔之泪;笑靥如花,泪流满面,这叫喜极而泣;两眼发直,泪水如断线珍珠,这叫怔忡之泪;捶胸顿足,一把鼻涕一把泪,这叫悲愤之泣。不同方式的哭泣,反映的情感也不同。归结起来,不外乎伤心与高兴两种,而以悲痛为多。屈原泪洒汨罗,是因为爱国反遭奸谗,问天天不语;贾谊泪尽而亡,是因为他秉性高傲,不肯屈服于命运;孔子连呼天丧予,是因颜回短命而亡,乃痛失得意门生的惋惜之恸;阮籍大放悲声,是因为内心一片荒漠,乃感怀时世的“穷途之哭”;黛玉抛珠滚玉,是因为“今生偏偏遇着他”,乃痴情伤感之泪;领奖台上抹泪,当是酸楚与喜悦并涌、汗水与泪水交融之哭。
凡此种种,大多出于或悲或喜的真性情,但也不乏别有用心的假慈悲。譬如,南朝的刘德,为邀宠升迁,竟拜在宋孝武帝爱妃的墓前嚎啕溅泪,如丧考妣,不久被提升为豫州刺史;三国时的周鲂,为行诈降之计,又是哭诉表白,又是拔剑欲刎,最终消除了曹休的疑忌,引曹军入东吴之圈套;清朝末年的荣禄,送别被削职的翁同龢离京时泪流不止,路人以为他同情变法,岂料回过头来,即奉慈禧之命搜捕维新人士,囚禁光绪帝于赢台,“戊戍变法”遂告夭折。
在诗文中,有关哭泣的典故不胜枚举,洒泪遣情的诗句不知有几多。杜甫一生颠沛流离,语涉哭泣的诗句俯拾皆是,1400余首杜诗中,含有哭词泪语的近200首。诸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等。杜甫长歌当哭,忧国忧民情怀溢于言表。其他名句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苏轼“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欧阳修“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范仲淹“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刘克庄“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朱淑真“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晏殊“未知心在阿谁边,满眼泪珠言不尽”;王实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曹雪芹“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等等。
世上最动听的哭泣是婴儿降生之初啼,一如天籁,直达心扉;世上最幸福的眼泪是“喜极而泣”,酸中带甜,令人迷醉;世上最不该发生的哭泣是“乐极生悲”,劝人有度,过犹不及;世上最圣洁的泪水是感恩之泪,敬畏生命,答谢赠予;世上最悲壮的哀声是亡国之恨,哭天抢地,直掳血性;世上最寂寥的悲情是众人皆笑我独哭,皮囊同在,心膜两隔;世上最苍凉的悲怆是“欲哭无泪”,焦虑绝望,莫此为甚;世上最郁闷的哭泣是饮恨吞声,含悲忍泪,不敢声张;世上最凄美的眼泪是“梨花一枝春带雨”,楚楚动人,我见犹怜。
史上最震撼人的哭泣莫若仓颉造字。文字符号的出现,是人类从蒙昧走向开化、由野蛮走向文明的重大事件,足以惊天动地,以至上天落雨为粟(谷雨的由来)、鬼神为之嚎哭。这无疑被蒙上了浓厚的神话色彩,但从结绳记事、契木为文,到摹状为符、刻字传书,却不失为历史真实。《说文解字序》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汉字不可能是一人一时独创,被尊为“造字圣人”的仓颉,很可能是整理汉字的集大成者。所以,荀子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史上最忽悠人的哭泣非孟姜女莫属。哭倒长城的传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于史实来说,却是个最忽悠人的故事。在《左传》中,这段记述还属于真人真事,女主角是春秋齐国一个贵族女子,因其夫杞梁伐莒中战死而迎丧于郊。后经多个朝代添枝加叶的编派,事发于春秋齐地郊野变成了秦代万里长城;特指的杞梁妻变成了泛指的孟姜女;守礼的贤达女流变成了善哭的悲情苦旦,挑剔齐庄公礼数不周变成了声讨秦始皇重徭苦役。这个传说最后版本的形成,揭示了口传历史“层累造成说”的密码:事件发生的时间愈久,流传的时间愈长,其细节反而愈清楚,愈生动,因而也距离原始的历史事实愈谬远。
史上哭泣时间最长的大约是秦庭之哭。春秋时期,申包胥前往秦国借兵救楚,秦哀公迟疑不决。申包胥“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接连哭了七天。按理说,楚王昏庸本不该救,但有包胥这样的忠义之臣,让秦哀公深受感动,于是发战车500辆前往驱吴。楚国得救后,昭王表彰包胥,并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诚恳地说,申某哭秦庭,全是为了救国救民。若要奖励,恭请大王恩准,让我返归山林,以度余年。
史上最伤人的哭泣应当是阮籍哭母。史书记述阮籍有三哭,一则为“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二则有“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三则是被世俗视为行止怪异的丧母而哭。《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秉性极孝,但又不拘礼教,听到母亲将逝的消息时,与人对弈的阮籍不顾劝止,直至决出胜负才饮酒两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殡葬时,他吃了一蒸猪,喝了两斗酒,诀别的话语说完后,又是举声一号,吐血数升,身体受到很大伤害,以至骨瘦如柴,几乎丧命,真正是椎心泣血。
问世间,泪为何物?直教悲喜相与。心理学家威廉·佛莱推测:泪水源于情感的累积,排出体外可恢复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有益于健康。真情的泪水来自内心感动,与慈悲相伴随,与激情共潇洒。清代刘鹗说:“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
当压抑的心扉被撞开,脆弱的神经被碰触,伤感的心弦被拨动,酸楚的穴位被击中,凡此种种,“不抛眼泪也无由”。“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自问自答,吟出了人皆称诵的当世名句。(文/王兆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