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为人不可效白隐
(2009-01-09 14:45:25)
标签:
原创文稿人生感悟随笔杂谈香港文汇报发表 |
分类: 世相漫话 |
日本禅师白隐住处附近,有一开食品店的老板,发现女儿的肚子大了起来。经一再逼问,女儿吞吞吐吐说出“白隐”两字。于是,便怒不可遏地找白隐理论。这位大师若无其事地说:“就是这样吗?”孩子生下来后,就被送给白隐。这时,他虽已名誉扫地,但却不以为然,就象受人之托一样悉心照顾孩子。事隔一年后,这位未婚妈妈于心不忍,就向父母如实地道出了真情:孩子的生父是在鱼市工作的一名青年。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里道歉,请他原谅,并将孩子带回。白隐仍是淡然地说道:“就是这样吗?”
在古代的道德经典和现代的哲理小品中,我们常常会读到诸如此类的故事,也往往会被故事中的情节所感动。白隐的这种“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情操,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赏。但若把这种待人处事的方式,作为一种道德尺度推而广之,拿来要求所有的人,恐怕就有问题了。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没有一种高贵的德行,是可以经得起这么极端滥用而不出事的。欧洲中世纪的宗教如此,中国宋明以降的礼教也是如此。在中国历史上,类似“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样的道德信条,不知坑害了多少无辜。
作为一名僧人,白隐能有这样的修行并不过分,可对普通百姓而言,由于人生成本使然,不仅忍耐不起,而且也难以效法。假如被冤枉的不是这位禅师,而是租住食品店老板房子的大学生。事发时,他刚好面临毕业求职,让他也像白隐那样忍辱不争,不去采取适当的方式及时还原自己的清白,他的前程岂不是就此耽误了吗?
柏拉图说,至善是艰难无比的,因为美好的东西总是在“路的末端”才显现出来。因此,从个人、家庭到社会,道德的修为和教养的提高,应该在建立在普遍人性的前提下,在普及公德的基础上弘扬至善至美。人间需要的不是那种苦行磨难的得道高僧,不是一两个高不可攀的道德典型,而是更多的体现人性之美的平民大众,他们虽然不能免俗,但却正直善良,虽然瑕瑜互见,但却知耻尚荣。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发生过对“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提法的批评,后来又有“榜样的力量无穷还是有限”的争论。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社会公德的标准与尺度上,事关平凡与崇高的人生价值取向,映射的是英雄模范与凡夫俗子的人文生态。回过头来看,这些争论并非无关宏旨,而是影响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合理定位,关系到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的表述。进入2000年以后,主流媒体上出现了这样的提法:“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及其条文也更加贴近初级阶段的实际,特别是在报导英雄模范人物时不再任意拔高,而是以人性化的角度平视英模人物的举止行为和内心世界,让人们在可信的前提下感到可亲、可敬。(文/王兆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