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流过眼
风流过眼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22,444
  • 关注人气:5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公报:温暖的记忆

(2009-01-09 14:38:18)
标签:

香港大公报发表

原创文稿

随笔杂谈

分类: 记忆刷新

  温暖的记忆 

 

  自离家来到南方,就告别了伴我成长近二十年的暖炕,代之以木床为寝席。年轻时,总觉得那暖炕土俗,不如木床干净清爽,对它并不留恋。临近晚年,每当冬天来临时,看着窗外飘飞的雪花,听着檐下凛冽的风声,不由自主地怀念起家乡的暖炕来。
  暖炕,也叫土炕、地炕、火炕,是我国北方通行的起居寝设。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北人以土炕为床,而空其下,以发火,谓之炕。”作为采暖方式,“炕”的历史相当悠久。河北文物研究所在对黑山遗址发掘时,曾发现一处西汉时期的火炕,据此推断,早在两千年前就有火炕了。另据《唐书·高丽传》记载,高句丽人“冬月皆作长炕,下燃熳火以取暖”。宋、辽、金、元以降,火炕由辽地传于黄淮流域,成为长江以北的普遍风俗。
  暖炕一般是用砖块或土坯砌成,一端接引锅灶,一端通向烟囱,与灶台隔墙连为一体。北方形容一个人得寸进尺,往往会说“踏着锅台上了炕”。暖炕的结构较木床复杂,垒砌起来也颇费功夫,北方的乡民一般都自己动手盘炕。盘炕前,要用模具制作土坯,这活儿有点像浇注水泥预制板,只不过其中掺杂的不是钢筋,而是砂子、麻筋或麦秸,以保证土坯粘连紧固,不至于断裂。制作好的土坯,须彻底晾干后方能使用。土坯分为两种,矩形的较厚,用来支撑炕面;方形的稍薄,用来铺平炕面。盘炕虽说简单,但也有技术和窍门,既要通风导烟,又要最大限度利用热能。烧饭时的烟火沿着布局合理的通道弥漫发散,最后从烟囱中冒出。饭好了,炕也热了,一举两得。如果不得法,或是因为过于通畅,热气随烟囱跑掉了,或是因为气流阻塞,弄得烟火倒灌,都达不到理想的采暖效果。不擅此道的乡民,也会请村中垒灶盘炕的高手来帮忙。
  一间寝室中,暖炕占据了大半空间,南边边靠着窗台,东西两边贴着墙壁,有二尺来高,屁股一颠便可坐上去。细心的读者都会发现,一部《红楼梦》,但凡起居坐卧的室内活动,几乎都要提到“炕”。从曹雪芹的描述看,居室中的陈设是以炕为中心展开的,华丽而又考究。炕上通常铺陈毡毯、靠背、引枕、坐褥等,炕头和炕尾可放案几,陈设花瓶、薰炉等,中间设有炕桌,可摆放书籍、茶具和灯盏等日常用品,吃饭时也可摆放碗筷杯盘等饮食器具。炕下多设椅凳,椅凳下设脚踏,冬天时则设有脚炉。普通百姓的暖炕虽然没有《红楼梦》描述的那样奢华,但格局与形制却也大同小异。
  暖炕的功用不单单是歇息,而是适合于地面劳作外的一切室内活动。女人做针线、学生做功课、孩童玩耍在炕上,亲朋好友聚会,有时也围坐到炕上。记得小时候,冬天放学后回到家中,第一个动作便是爬到炕上,把手脚伸到炕头的被褥下焐暖和了,然后开始做作业。早先,北方人请人上炕也是礼节,能被请到炕上坐的,一般都是贵客,而今已不再那么讲究,平时有客人或邻居登门,家人都会往炕上让。客人或坐于炕沿,或盘腿坐于炕头,议论年景收成,说些家长里短,侃侃乡间趣闻。户外尽管冰天雪地,室内却是温暖如春。
  晚饭一般也会安排到炕上。饭桌摆放在靠近炕沿的中央部位。老年人坐炕头,年轻人坐炕尾,小孩子坐靠窗一侧,家庭主妇垂腿坐于炕沿上,以便端盘递碗、添汤加饭。喜欢喝两口的汉子,有时也会喝上几杯火辣辣的白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那情景,那感觉,很容易让我想起这两句呼唤人间真性情的诗来。
  晚饭后,喜欢炕头夜话的人,有时会背靠暖墙,披衣拥被,天南海北地拉呱唠嗑,直到睡意朦胧,方才脱衣就寝。躺在热乎乎的暖炕上,只觉得筋松骨软,通体舒泰。一觉醒来,疲惫全无,身神俱佳。由于得之天然,比起各种电子取暖设施来,既环保又安全,对于患有腰酸背痛老寒腿等宿疾的人来说,那功效要比现代理疗器械还要好。尽管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好多了,但北方的乡民还是离不了暖炕。这不仅因为它一种取法自然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民居文化。热乎乎的炕头上,洋溢着暖暖的情,沉醉着甜甜的梦。

 

大公报:温暖的记忆
    附注:本文发表在香港《大公报》2009年12月27日大公园副刊,责任编辑孙嘉萍。《花卉杂志2010年第2期予以转载。

 

大公报:温暖的记忆

      来自《环球时报2014317日的一则最新消息说,韩国欲抢先为“暖炕”申遗录以备忘。

         资料附录关于暖炕的古诗词
  火炕,是自古以来北方居家休息睡觉的设施。因火炕连着灶台,做饭时,火的烟气通过火炕,使炕生热。冬天人们睡在火炕上,暖融融,十分惬意,是一种别有一番乐趣的享受。火炕之制在寒冷的北方不仅十分普遍,而且受到居家的欢迎。当然,火炕有柴火炕与煤火坑之分,在柴薪缺乏的地区,特别是产煤较多、煤价便宜的地区,烧煤火炕者居多。北京就是普遍使用煤火坑的地区。据《帝京岁时纪胜》一书记载:“西山煤为京师之至室,取之不竭,最为便利。时当冬日,炕火初燃,直令寒谷生春,犹胜红炉暖阁,人力极易,所费无多”。《水曹清暇录》中也讲:“燕地苦寒,冬时比户皆卧热炕,西山之煤价不甚昂,颇获利济。”
  我国古代许多诗人都有睡煤火炕的经历与体验,因而对煤火炕有着独钟的情感。兴之所至,也就不免吟诗作赋,把煤火炕作为吟咏的题材,因而也就产生了一批吟咏煤火炕的诗作,其中不乏名篇佳作。
  提到火炕诗,我们应该首先介绍金代文人赵秉文的《夜卧炕暖》诗。诗共20句,这里仅录与火炕有直接关系的几句:“京师苦岁寒,桂玉不易求。……近山富黑瑿,百金不难谋。地炉规玲珑,火穴通深幽。长舒两脚睡,暖律初回邹。门前三尺雪,鼻息方齁齁……”此诗直白浅显,直截了当地表示了对暖炕的钟爱。诗中讲的是北京的情况,人们不仅为严冬的寒冷所苦,却更为薪柴缺乏与昂贵所苦。然而北京西山地区却盛产煤炭(富黑瑿),只要有钱是不难买到的。下面诗人集中写到煤火炉与煤火炕:当煤在地炉中烧起来之后,煤火的烟气通过火穴,使得火炕温暖如春(“地炉规玲珑,火穴通深幽”)。人们在暖和的火炕上可以伸直双腿,舒坦地睡大觉,暖气传遍全身(长舒两脚睡,暖律初回邹),这是一种难以言表的舒适,是一种另样的福份。尽管外边下着大雪,寒冷彻骨,在屋内火炕上的人们却睡得无比香甜,甚至放心地打着呼噜(“门前三尺雪,鼻息方齁齁”)。如果没有这样的火炕,肯定人们不知道要被冻成什么样,说不定蜷曲着身子挨冻呢!这种隐含的对比,就把煤的重要性、火炕的优点,以及人们对火炕的喜爱都跃然于纸上,表达于诗句之中了。作者赵秉文是金代文学家,河北磁县人,生于1159年,卒于1232年,曾官至礼部尚书。此诗就收录在其所着的《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五。
  写得特别有趣而生动的吟咏火炕的诗,是方朔的《暖炕诗》,此诗见于《北平风俗类征》。诗写得较长,但读后令人回味,且记述异常详细,故全文引录于后:“燕山之寒南所无,十月重袭已拥狐。白日乘风面似割,夜气一肃尤彻肤。欲卧又畏衾似铁,独坐往往依红炉。主人慰予勿复尔,有炕胡不生火乎?予初恐热且蒸湿,快意不妨图须臾。版炕三尺掘至地,砖门八寸开如窬。石炭布满木炭引,焰一发处光腾舒。覆以石块使之下,地风盛扇地火嘘。始犹直入响习习,继乃横出烟徐徐。三入三出热已偏,美哉衾枕皆温如。乍探曲躬即可免,再眠□□犹能除。三更转漱略为渴,几次将痰消成酥。美满饱得双喜乍,一梦不知游华胥”。此诗描写一个初到京师的外地人(可能是南方人),对北京冬天的寒冷十分不习惯,白天冷风割面,夜晚寒气刺骨,想睡觉怕衾被冷如铁,只好依傍煤炉独坐,真是十分的尴尬。但是主人告诉他,尽管天气很冷,但困难很好解决,你只要把煤火燃烧起来就解决了。在主人的指导帮助下,地炉点起来了,“石炭布满木炭引,焰一发处光腾舒”。过了一小会儿,火炕就烧热了。“三出三入热已偏,美哉衾枕皆温如”。不论是枕头还是衾被,都是那样的温暖宜人。这样一来,诗人不仅没有被寒风所冻,反而在暖和如春的火炕上睡个好觉,又做了个好梦,真是舒服极了。他对这样的火炕很感兴趣,喜爱有加。高兴之余,甚至忘记这是在寒冷的京华(一梦不知游华胥)。作者通过抒发自身真实的感受,写出了火炕的形制、烧用方法和特点、好处。真是表现得活灵活现,把煤火炕写活了。
  历来描写煤火炕的诗实在不少,简直俯拾皆是。这里仅取数例。
  ●元代文人欧阳玄(1274-1358年)有一首渔家傲词,题目是《熏炕》。词中写到:“十月都城家百蓄,霜菘雪韭水芦服。暖炕煤炉香豆熟。......回寒燠,梅花一夜开金屋。”
  ●清嘉庆时佚名《燕台口号》中有一首竹枝词。词中写到:“嵇康饭灶事堪师,土炕烧来暖可知。睡觉也须防炙背,积薪抱火始燃时。”
  ●清道光《问青阁诗集》卷五载有樊彬的一首《土炕》诗:“莫以牙床耀锦茵,聊依炕暖便安身。土阶土俭风犹古,泥壁分材制亦新。”
  ●清代《续都门竹枝词》中记有学秋氏的一首竹枝词:“摇将煤碱作煤球,小户人家热炕头。妇子三冬勤力作,攒花通枣夜无休。”
  ●《北京风俗杂咏》一书中录有褚维垲的一首《燕京杂咏》:“安排衾枕卧无床,土炕家家砌曲房。移置砖炉深夜靠,贯熏煤气当焚香。”
  当然,与煤火炕有关的诗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一一例举。由于这类诗词语句浅白好懂,读者可自解其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