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只有一个人(《幸福的六道门》第二章 1 )

(2010-03-08 10:27:31)
标签:

幸福的六道门

胡奎

胡大诚

幸福学

杂谈

第二章 世界只有一个人

      ——关系之门

 

假如这个世界就你一个人,哪怕你应有尽有,可以为所欲为,大概也谈不得幸福,亦无所谓幸福。

假如你一个人离群索居,或者在深山上独自修道,你可以说自己很快乐,但大概没有必要说自己很幸福。

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即活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里。我们每天所做的一切,其实不过是在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问题。人们的受苦通常都是因为我们的生命能量被卡在某个关系里。

幸福源于关系。离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幸福将无从谈起。当我们说自己很幸福的时候,一定是基于某种关系——至少是两个人的关系。良好的关系状态和品质才能带给我们幸福的人生。

和谐社会的根本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普遍和谐。可是,普遍和谐的关系从哪里来呢?

 

第一节      幸福就是爱的关系

幸福在哪里

 

[科威特] 穆尼尔·纳素夫 /解传广

人间的幸福在哪里?

是在充斥衣兜、箱柜的钱堆里,还是在显赫的权位上?或者在花天酒地的玩乐中?

不,不,都不是。美国哲学家艾玛尔逊说:

“幸福用钱是买不到的,它是蕴藏在男女内心深处的一种珍贵的感情。这种感情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感觉得到。它与金钱及权势并无必然的联系。”

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用金钱买来的爱情不会长久,用诚挚的感情培植的爱情花朵才会永开不谢。

有一个青年,婚后有了孩子,在别人眼里,这是个多么美满幸福的小家庭呀,然而,它总觉得自己的家庭与他们见到的豪门望族相比,显得太土气了。于是,他告别了妻儿老小,终年在各地谋生,处心积虑地挣钱,年长日久,他的妻子感到家庭毫无生气,尽管有了更多的钱财,却无异于生活在镶金镀银的墓中。小孩子长大了,却不知道叫爸爸。后来,爸爸终于回来了,可是,却成了一个衣衫褴褛、垂头丧气的人。他在一次大赌博中破了产。孩子望着这位泪流满面的“叔叔”,惊异地说:“要饭的,我妈妈不在家,待会儿,她买好吃的回来了,再给你吃吧!”

妻子回来了。她是位忠厚、贤惠的妇人。丈夫走时除了留下些钱外,留给她的更多的是无尽的牵挂。孩子醒时,她要精心照看;孩子睡了,她把含泪的目光定格在天花板上,心被空虚和担心吞噬着。别人的家庭欢声笑语,而她的家庭却冷清沉寂。她那失神的目光落在丈夫的脸上,无需一句话,一切都明白了。

丈夫像孩子似的扑进妻子的怀里,泣不成声地说:

“完了,一切都完了,我的心血全被那帮赌徒吸干榨尽了,我没有活路了,我的路走完了,我后悔死了。”

妻子仔细听完了丈夫详尽的叙述和痛心疾首的表白后,用手轻抚他的头发,脸上露出了几年来从未有过的微笑,说:

“不,你的心终于回来了。这是我们全家真正幸福生活的开始。只要我们辛勤劳动、安居乐业,幸福还会伴随我们。”

是的,幸福与诚恳老实是分不开的,而任何企图搞邪门歪道的人,都休想踏进幸福的大门。从此以后,夫妻二人带着孩子辛勤劳动,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共同努力克服了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尽管他们的生活并不奢华,但爱的心愿充溢着他们的心房,欢乐的歌声在屋内回荡,幸福涌满胸怀,美好的前程宽广无量。太阳的,光辉照亮了大地,他们打开了窗户,让绚丽的阳光射进小屋,这是幸福的阳光,它照亮了人们的心房。然而,只有懂得生活真正含义的人,才会感受到它的温暖。

英国有位倾国倾城的美貌少女,因一心迷恋钱财,贪图安逸的生活,答应嫁给一个大商人。这个大商人跟她爷爷一般大,整天只知道发财赚钱,只是把她当做花瓶。新婚后,她过着纸醉金迷、花天酒地的生活。久而久之,她的内心十分空虚,豪华宫殿、盛大宴会再也提不起她的精神了,整天只有泪水洗面,悲苦难言。她的朋友后来问她:

“你这么年轻貌美,生活一定很幸福吧?”

“哪里,事事不顺心,事事拧着。”

“难道就没有一致的时候吗?

“有,那次家里失火,我们倒是一齐跑出来的。”

所以钱并不等于幸福,幸福的宝塔并不是用钱堆起来的。人生真正的幸福和欢乐浸透在亲密无间的家庭关系中。

 

利益的魔爪

 

在现代商业社会,人们习惯了用利益交换的眼光和思维来看待关系,凡事利字当头,无利不起早,有奶就是娘。这是客观的社会现实。

然而,这正是现代社会的悲哀所在:在科技水平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们有钱不幸福、成功不幸福?原因就是人们都在竞相追逐利益,所有的关系都被利益化。在充满利益思维的关系里,每个人都在算计自己的利益,都在想方设法甚至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于是竞争就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常态和必然。竞争的升级是斗争,斗争的升级是战争。这是世界不和谐的根源。

无处不在的利益思维侵蚀着人们的精神情感世界,甚至作为人们的基本精神情感依赖的亲情、爱情、友情,都在被利益的魔鬼一点一滴地摧残着。

无论是我从小生活的乡村,还是偌大的首善之都北京,这样的情形并不鲜见:父子为了利益而相争,兄弟姐妹为了利益而勾心斗角,朋友为了利益而成为仇敌,曾经恩爱的夫妻因为利益而分道扬镳、形成陌路。

当代著名高僧净空老法师在由原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主持人陈大惠录制的《和谐拯救危机》访谈片中指出,在纯粹的利益思维驱使下,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都难以持续,人们之间最终会走向冲突与对抗。竞争的升级是斗争,斗争的升级是战争,战争的升级是核战争……这是一条自我毁灭之路。

 

幸福就是爱的关系

 

人们为什么愿意活在关系里呢?

人们在关系里到底寻找什么呢?

一切的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亲戚关系,同事关系,合作关系,等等,其最根本的内涵和最终极的维系力量是什么?

前面我们花了很多的篇幅探讨爱的话题。我们在这个世界所做的一切,本质上都是在追求爱,惟有爱的满足才能带给我们幸福的体验。而一切关系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即在于带来我们爱的体验和满足。

爱是关系的根本内涵。有父母与子女之爱,有兄弟姐妹之爱,有夫妻之爱,有朋友之爱,有同事之爱,也一切人与人之间基于人性与人道的关爱。这种爱是超越一切物质利益的,这种爱能够创造一切物质利益。

所以,我们说,幸福其实就是活在爱与被爱的关系里。当你活在爱的关系里,你就是幸福的。

“爱的需求或力量一旦死去,人就成为一个活着的墓穴,苟延残喘的只是一幅躯壳。”英国诗人雪莱如是说。

还有一位哲人说:生命如流水,人生如闪电,惟有爱以及用爱成就的事业,才会永存。

 

玫瑰与棉衣

 

在小镇的街角,住着约翰和妻子珍妮。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工。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是相爱的一对。

冬天的一个傍晚,小两口正在吃晚饭,突然响起了敲门声。珍妮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冻僵了的老头儿,手里提着一个菜篮。“太太,我今天刚搬到这里,就住在对街,你需要一些菜吗?”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深情有些黯然了。“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了几个便士,“胡萝卜很新鲜呢!”老人浑浊的声音又有了几分激动:“谢谢你了。”关上门,珍妮轻轻地对丈夫说:“当年我爸爸也是这样赚钱养家的。”

第二天,小镇下了大雪。傍晚的时候,珍妮提着一罐热汤,踏过厚厚的积雪,敲开了对街的房门。两家很快结成了好邻居。

新年快来时,珍妮与约翰商量着从开支中省出一部分来给老人置件棉衣:“他穿得太单薄了。”约翰点了点头。珍妮终于在新年那天把棉衣赶成了,珍妮还特意从花店带回一枝处理国的玫瑰,插在放棉衣的纸袋里,趁老人出门购菜,放在他的门口。

两小时后,约翰家的木门响起了熟悉的笃笃声,珍妮一边说这新年快乐一边快乐地打开门,“嗨!珍妮。”老人兴奋地微微摇晃着身子,“新年快乐!平时总是受你们的帮助,今天终于可以送你们礼物了。”说这老人从身后拿出一个大纸袋,“不知哪个好心人送在我们家门口的,是很不错的棉衣呢。我这把老骨头冻惯了,送给约翰穿吧,他上夜班用得着。还有……”老人略带羞涩地把一枝玫瑰递到珍妮面前,“这个给你。也是插在这纸袋里的,我浇了些水,它美得像你一样。”娇艳的玫瑰上,一闪一闪的,是晶莹的水滴。(台湾《网络小品文》)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这是北京善佑善集团董事长 褚武军先生奉行的经营哲学,在位于知春路的善佑善商务会馆,一进门就能看到由著名书法家李燕刚题写的这十个大字。这是我时常引用最多的格言之一。

这个世界的所有人都在追求爱与幸福的满足,我如何获得爱与幸福呢?只有一个途径,就是给出人人都想要的爱与幸福。

不管我们处在什么样的岗位,做什么样的工作,从事什么样的服务,我们需要明晰的是,在我们所提供给人们的一切有形的产品和服务的背后,本质的内涵都是爱和幸福,即人们使用我们的产品,接受我们的服务之后,他的生命品质和幸福感得以得升,人们最看重的是我们展呈现的真诚无欺的爱。

这就是说,一切有形的产品和服务,都应当负载着爱与幸福的内涵。譬如我们到一家餐馆就餐,哪怕这家餐馆的菜品再好,环境再幽雅,如果这里的主人和服务人员一副霸道的冷漠的面孔,大概没有人会愿意在这里“享受”美食。

在餐馆吃饭的时候,如果一个服务员从头到尾都是训练有素的职业化的微笑,眼里其实只看到顾客身上的钱袋子,缺乏真正从内心尊重顾客和服务顾客的热情;而另一个服务员虽然可以刚刚上岗,服务的技巧也许还有些生疏,可是她却总是带着发自内心的甜美的微笑,非常真诚地用心地对待每一个顾客。那么,我们会欣赏哪一个服务员呢?我们会把小费给谁呢?

这是生命中最朴素的真理:一切的付出皆是爱。我们给出了多少爱与幸福,我们生命当中就会有多少爱与幸福。换句话说,我们能够帮助多少人获得爱与幸福,就会有多少人帮助我们获得爱与幸福。我们能够爱多少人,就会有多少人爱我们。

假如你身上只有一百元,那么你顶多只能付出一百元;而你所付出的一百元,就是你曾经接受到的一百元。

同样,你心中有多少爱,你就只能付出那么多的爱给别人;而你付出去的爱,就是你接受到的爱。

唯有当你与别人分享爱的时候,心中的爱才会增长。

也就是说,你付出愈多的爱,你将获得愈多的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