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不可尽享,势不可使尽”——曾国藩修身持家之道

(2008-10-29 12:15:43)
标签:

曾国藩

聂云台

保富法

幸福管理学

幸福学

杂谈

“福不可尽享,势不可使尽”——曾国藩修身持家之道 

 

曾国藩死后谥号“曾文正公”,他曾被誉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圣人”,是清朝的中兴名臣,他在世之时曾是汉人在清朝廷地位最高、权力最重的人。他在位二十年,死的时候只有两万两银子;除乡间的老屋外,在省中未曾建造一个房子,也未曾买过田地一亩。

在曾国藩看来,儿子如果贤明,那么不靠父母的官囊,也照样能够自己去找衣食;儿子如果不肖的话,那么做父母的多积一分钱,他将多造一份孽,将来淫逸作恶,必定大坏家庭名声。所以他下定了决心——决不肯靠做官来发财,决不肯留银钱给后人。所以他认为,如果俸禄收入较为丰厚,除了供养自己的父母亲吃好喝好外,其余的钱财尽量用来周济亲戚族人中的贫穷者。这是他一直的志向。(“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食;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可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之素志也。”)

曾国藩亲手创立的两淮盐票,定价很便宜,而利息非常高,每张盐票的票价二百两,后来卖到二万两,每年的利息就有三、四千两,当时家里只要有一张盐票,就称为富家了。但曾国藩特别谕令曾氏一家人,不准承领,在他去世后多年,后人也没有一张盐票。其实当时曾家要领一、两百张盐票,是极其容易的事情;而且是照章领票,表面上并不违法。然而借著政权、地位,取巧营私,小人认为是无碍,而君子却是不为啊!这件事,当时聂云台的母亲知道的很详细,外面人是很少有知道的。所谓《中庸》上面说:“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君子之所令普通人达不到的高明功夫,完全下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这叫作表里如一,即是《大学》里所讲的“诚意”、“毋自欺”,这既是中国传统伦理道理的根本,也是中国政治学的根本。如果没有这样的修身增界,则官职越大,为祸越多。

曾国藩还曾经对僚属宣誓:“不取军中的一钱寄回家里”,而且是数十年如一日,这方面他的作风与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如出一辙。因此,他所率领的湘军将领僚属,多数都很廉洁。而民间在无形当中,受益不小。所以躬行廉洁,就是暗中为民造福;如果做将帅的自己要钱,那么下面的将领官吏,人人都想发财,人民就会受害不小了。

聂云台的母亲是曾国藩的么女。曾国藩的家规规定,凡是嫁女儿娶媳妇,花费限用在二百金以内。聂云台的母亲出嫁,是在曾国藩夫妇逝世后的数年,有奁金三千,也移拨出来,供作家用及代赔垫祖母被某钱号倒掉的款子,以致于个人的积蓄都空了。离开湖南老家,要往东行时,祖母只能给路费银钱六百两,此外则是一无所有了。聂母中年时,每次对儿子谈到当时艰苦的情况,常常是泪随声下:自己身为王侯将相之女,嫁给了数代都是仕宦的大家庭,生活却如此的艰难困窘,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实在是难以令人相信啊!

下面这些话选自曾国藩的家书,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感受到曾国藩治家保富的涵养功夫,也不难理解为何他的后人代从昌盛。

“余蒙先人余荫,忝居高位,与诸弟及子倒谆谆慎守者,但有二语,曰“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而已。福不多享,故总以俭字为主,少用仆婢,少花银钱,自然惜福矣。”(我蒙祖辈遗留的福荫而愧居高位,对各位老弟子侄辈谆谆教导,希望大家都谨慎遵守的只有两句话:“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有福不可多享用,所以总要以“俭”字为主,少用仆人奴婢,少花钱,自然就是珍惜福分。)

“家门大盛,常存是增一日而恐其不终之念,或可自保。否则颠蹶之速,有非意计所能及者。”(家族若兴望发达,需经常保持一天比一天谨慎而担心不能长久兴旺的心态,那么或许可以自保,否则就会很快地败落。有许多事不是人的刻意计划所能达到的。)

“吾兄弟当于极盛之时,预作衰时设想,当盛时百事平顺之际,预为衰时百事拂逆地步。”(你我兄弟应该在极为兴盛的时候提前作好衰落时的设想,应当在百事顺利的时候预见到衰落时百事不顺的情景。)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吾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愿尔等常守此俭朴之风,亦惜福之道也。”(凡是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没有一样不与寒士相同,才可以成大器;如果沾染了富贵习气,就难以希望有成就了。我惭愧地当上将相,但所有衣服总价值不到三百金。希望你们要常守这种俭仆的家风,这也是珍惜幸福的方法。)

“凡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全家和睦则福自生。如果一家之中,兄长有话弟弟没有不听从的,弟弟有求于兄长而兄长没有不答应的,和气蒸蒸而家运不兴的,还没有过;反之而家运不败的,也从没有过。)

“天道五十年一变,国之运数从之,惟家亦然。当其隆时,不劳而坐获;及其替也,忧危拮据,而无少补救,类非人所为者。”(天道五十年一变,国运也随之改变,家庭也是如此。当家庭兴盛时,不怎么劳碌却能坐享收获;等到衰败时,忧虑拮据,而没有办法缓解,似乎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

世上的人们凡事都追求圆满。但曾国藩曾给自己所居住的房子取名叫“求阙斋”,用意即是在持满戒溢,要居安思危啊!因为他相信,这个世间并无十全十美的事物,“丰于此者,必缺于彼。”所以若想得到精神上圆满,最好先在物质上有些欠缺。

所谓精神上的圆满,比如父母健在,家庭和睦,子孙贤达,享有天伦之乐,道义之乐等等。也就是物质财富。物质者,是指衣服饮食、车马宫室,乃至官阶财富,一切的享用等。

曾国藩常用这个道理来教家人,说家计不宜太过宽裕,与常人的见解恰恰相反。他常说:古人有“花未全开月未圆”的话,这乃是智者的境界。因为花全开了,则表示快将凋谢了;月已圆时,转瞬间,即要缺了呀!所谓“盛极必衰,乐极生悲”,古人告诫的这些话人们听起来并不悦耳,但却是被生活一再证明了的真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